第五章 康熙大帝開創盛世

康熙曾經對自己怎樣管理朝政概述說:“欲致海宇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謹慎,夙夜不遑,未嘗稍懈。”

這是非常真實的,正是因為他一生勤勉,從而在文治武功方面建樹了輝煌的業績,成為清朝康乾盛世的開創者,被譽為清代最英明的君主,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之一。

一、卓越不凡的少年天子

康熙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八歲時,其父順治帝福臨去世,而後他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

康熙登基時,由於年幼,祖母太皇太後給他配備了輔政大臣。為了避免出現順治初年攝政王多爾袞擅權獨斷的局面,決定不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從異姓功臣中選拔了四位輔政大臣,以便相互制約,同時由皇族宗親勛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後對軍國大政進行總裁。這樣,康熙即位後,內有祖母太皇太後孝莊懿訓,外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四大臣輔政之初,尚不能結黨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但後來逐漸形成鰲拜結黨營私、欺淩幼主的局面。

鰲拜首先拿蘇克薩哈開刀,順治初年,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曾將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把河間府一帶的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二十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鰲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以討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所在的正白旗。

這件事馬上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的人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不可,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名失業者而抗疏,稱其不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地擾民而疏請停止互換土地的舉措。鰲拜矯詔將這三位大臣謀殺。借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並抄沒家產。鰲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燁放在眼裏。鰲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康熙帝雖然內心對鰲拜極為不滿,在表面上卻不露出來。

康熙六年(1667),玄燁十四歲,輔政大臣索尼授引順治帝福臨十四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康熙在征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開始親政,而這時索尼去世,鰲拜成為首席輔政大臣。鰲拜與遏必隆同族結黨,鑲黃旗獨掌朝政,更加飛揚跋扈。康熙同祖母密商後,決定鏟除鰲拜。

但鰲拜為三朝勛臣,握有重兵,遍置黨羽,不便輕易動手。於是玄燁每日佯裝與一群少年侍衛練習摔跤,嬉戲玩耍,從來不過問朝政。一天,鰲拜仍大搖大擺地走入皇宮時,玄燁突然命少年侍衛一擁而上,把鰲拜結結實實地捆了起來,然後,宣布了鰲拜的三十大罪行。但康熙對鰲拜做出了寬大處理,免於死罪,只把這個老奸巨猾的權臣終生監禁了起來。隨後對遏必隆也革去太師之職,還保留了其公爵位。

這樣處理,康熙不僅一舉清除了鰲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十四歲,如此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已初步展示了其卓越不凡的政治家風範和謀略。此後,康熙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統一山海,重農治河,提倡文教,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

二、康熙對歷史的八大貢獻

縱觀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貢獻,主要有八點:

1.削平三藩,鞏固統一

康熙十二年(1673),二十歲的玄燁開始了平定三藩叛亂的鬥爭。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坐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坐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坐鎮福建。這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清廷的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八百七十五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九百多萬兩。盡全國財力,也不足一藩之需求,到康熙初年,這種財政困難仍未見好轉。圈占土地,掠奪人口。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由此,除去鰲拜後,三藩成了康熙最大的心病。

在這一年,尚可喜上書想歸老遼東,以其子尚之信襲爵,留在廣東。康熙帝批準尚可喜告老還鄉,但不讓他兒子接替平南王爵位,這一來觸動了吳三桂、耿精忠(耿繼茂之子)。他們也上書告老,假惺惺地主動提出撤除藩王爵位,試探朝廷。康熙於是抓住時機,決定三藩倶撤。當時,朝廷上下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認為撤藩將促使三藩反叛,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年輕的康熙帝力排眾議,說:“三桂等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將養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