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鴉片戰爭始末(第2/5頁)

1839年十二月,道光帝在接到穿鼻之戰的奏報後,命令停止中英貿易,1840年一月,林則徐奉旨宣布斷絕中英貿易。

而英國資產階級挑起侵略戰爭蓄謀已久,禁煙問題成了他們發動戰爭的導火線。早在1832年,英國船只“阿美士德”號就來到中國測量沿海港灣的船道,調查沿海港口的情況,並繪制成圖。同時,對中國的軍事、政治和經濟進行刺探。1835年,該船船長胡夏米向英國政府提出了武裝侵略中國的建議,並提供了具體的作戰方案。

於是虎門銷煙事件一傳到英國,英國內閣便於1839年十月一日召開會議,作出了“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去”的決定。1840年二月,英國政府任命曾在好望角艦隊擔任總司令的海軍上將喬治·懿律和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四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了發動侵華戰爭的決議案,六月,一支由四十八艘艦船、五百四十門大炮和四千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艦隊,從印度侵入中國廣東海面。一場由英國資產階級挑起的,“旨在維護鴉片貿易而發動的對華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從1840年六月下旬開始到1842年八月下旬結束,歷史上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40年六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至1841年一月義律發布《穿鼻條約》為止,歷時七個月。其過程是:

英軍到達中國海面後,對廣州進行了封鎖,廣州軍民在林則徐的帶領下,對入侵英軍已嚴加防備,懿律見無隙可乘,調轉船頭,率兵北竄。七月,英軍進犯福建廈門,新任閩浙總督鄧廷楨已有防備,英軍也未能得逞。英艦又繼續北駛,進犯浙江,攻陷防禦薄弱的定海。接著又部分兵艦北上,於八月到達天津白河口,懿律在這裏遞交了英政府給清廷的照會,英國在照會中提出賠款、割地、自由貿易等要求,並聲稱,如不答應,將“相戰不息”。

定海的失陷使清廷大為震動,道光帝十分恐慌,決定對英軍實行籠絡政策,寄希望於和談,並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天津白河口,與英軍談判交涉。琦善在交涉中屈膝求和,他表示:林則徐等人在廣東查禁鴉片“操之過急”,實屬“辦理不善”,一定要“重治其罪”,希望英軍退回廣東具體談判,保證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英國侵略者在得到琦善的保證後,於九月中旬折回南方。道光帝於九月十七日任命“退敵有功”的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繼續辦理中英交涉。同時,以“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抵抗派因此受到沉重打擊,妥協派開始占上風。

琦善到達廣州後,對義律提出的各項無理要求無不一一允諾,只是對割讓香港一事,不敢做主,表示要“代為奏聖恩”。1841年一月,英軍發動突然進攻,強占大沙角炮台,炮台守將陳連升等進行了頑強抵抗。在戰爭中,陳連升以身殉國。然而,琦善卻下令撤退各炮台的守兵。一月二十日,義律單方公布了《穿鼻草約》,草約包括清政府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兩等條款。一月二十六日,英軍強行占領香港。

第二階段,從1841年一月清政府又宣戰開始至五月《廣州和約》訂立為止,歷時四個月,其過程是:

一月二十七日,大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大為惱火,感到定海尚未交出,英軍又在廣東挑釁,立即下詔對英宣戰。他將琦善革職問罪,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揚芳為參贊大臣,調集軍隊一萬七千人開赴廣東,重新開戰。

義律獲悉清政府調兵遣將的消息後,先發制人,於二月下旬搶先對虎門炮台發起了進攻,六十二歲的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上炮台,率軍英勇抵抗。在戰鬥中,他多處受傷,血染衣甲,依然緊守陣地,誓死不撤。而這時還在廣東前線負責軍隊的琦善,竟拒絕派兵增援。關天培終因孤立無援,彈盡糧絕,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

四月,奕山等人才帶領軍隊來到廣州。五月下旬,在沒有切實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對英船發動了一次夜襲,結果潰敗逃回廣州。英軍趁機反撲,幾乎沒有遇到什麽抵抗,就輕易占領了城郊的泥城、四方的炮台,包圍了廣州城,並炮襲城內。於是奕山等人高懸起白旗,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

五月二十七日,奕山與英軍訂立了屈辱的《廣州和約》。和約規定:清軍在六天內撤駐廣州城外,七天內繳納六百萬兩的“贖城費”,賠償英國商館損失三十萬兩。

第三個階段,自1841年一月英軍再度進攻廈門開始到1842年八月《南京條約》簽訂止,歷時十二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