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朝稱帝千古恨(第5/6頁)

中國歷史上早有“春節”,不過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布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隨即宣布中國廢除舊歷采用陽歷(即公歷),用民國紀年。這樣做帶有改朝換代重新確立“皇歷”的傳統,同時也蘊含著與封建王朝徹底決裂的含義。

不料,孫中山的這個建議,民間一時沒有接受,於是民間同時流行了兩種歷法,陰歷和陽歷。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間仍然過了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1913年(民國二年)7月,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

但袁世凱只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歷歲首就由以往的“元旦”改成了“春節”。

由於這個“春節”是袁世凱批準的,許多倒袁人士,都拒絕過這個春節。孫中山在1924年還提出過廢除這個節日。但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清朝的遺老遺少們不同意,對孫中山不滿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為了適應當時世界上風行的改歷潮流,一些改歷人士重新提出,先過“元旦”新年,後過“春節”舊年,新年在前,舊年在後,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頒行政令,宣布廢除舊歷和“禁過舊年”。這個政令一頒布,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反對,掀起了新一輪的反對國民黨的熱潮。結果,國民政府不但沒有把舊歷新年禁下來,而且還招來了國內許多反對的聲音。

“春節”從“過年而不過節”,經袁世凱批準後,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90多年來,中國人都重視民族傳統的新年,把春節當作真正的“年”來過。人們接受“春節”稱謂,是因為它既區別了公歷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後,“春節”表示春天的到來或開始,與歲首之意相合。

元宵節的應節食物是湯圓,湯圓的別名也叫做“元宵”。袁世凱因“元宵”諧音“袁消”,認為不大吉利,於是在他登基做洪憲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準百姓叫“湯圓”為“元宵”;同時又下令要把“元宵節”正名為“上元節”。

原來,袁世凱竊取政權後,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導致他疑神疑鬼。有一天他突然聽到了街上小販在吆喝“賣元宵”,袁世凱一聽,“元宵”不就是“袁消”嗎?這是要消滅我袁世凱啊!可他又沒辦法禁止人們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怎麽辦呢?苦思冥想之後,袁世凱幹脆來了個掩耳盜鈴:下令從1913年正月十五日起,正式改“元宵”為“湯圓”,小販們叫賣湯圓,聽起來就不那麽刺耳了!

袁世凱是順耳了,可全國人民卻不幹了,尤其是革命勢力控制的南方各省,根本就不理袁世凱這一套,1913年正月十五,南京夫子廟的大街上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小販們照舊扯開了喉嚨:“賣元宵啦,賣元宵啦!”引得人們紛紛購買。執勤的警察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不管,因為誰都知道,老袁復辟是逆歷史潮流,不會長久。

果然,袁世凱在做了83天皇帝夢後一命嗚呼,“賣元宵”的吆喝聲卻在今天還能聽到。

時人因袁世凱取消“元宵”,作了一首兒歌諷刺他:袁總統,立洪憲,正月十五稱上元;大總統,真聖賢,大頭抵銅角,元宵改湯圓。

矮人也有女人緣

相貌上,袁世凱先天不足。所以他一生什麽都被人編排,就一點沒人詬病,即從未有過桃色緋聞。說來還得歸功於他長得不帥。

盡管相貌不佳,讀書不多,既無高度又遜風度,但袁世凱久處市井,歷練江湖,深諳市井風俗,為人處世上,既不違人情,又頗合事理,加之機心綿密,善於權變,所以官場上,巧於應付,拿捏尺度,自顯英雄風采;情場上,體貼人意,不乏溫度,一點不缺女人緣。

袁世凱生命中的女人,明裏暗裏,大大小小,前前後後,十多位如夫人,可謂艷福不淺。

袁世凱的九位小妾中有三位來自妓院(大姨太、六姨太、八姨太)。

袁世凱的妾更多的來源於自家的女婢,是在長期主仆生活中慢慢建立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