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溫烏茲要塞(第3/3頁)

我們的分科為“人事”、“情報”、“作戰”與“後勤”四科。可是在分科之前的第一學期是共同的諸兵種協同之戰術,由步兵炮兵工兵團之戰術及供應而師而兵團(army corps,是為中國之軍)而軍(Army,是為中國之集團軍)。分科之後一個半學期各就專修。只有情報科專供美國學員入學,雖盟軍不能染指。最後的四星期往各州營房參觀演習之後,又將全年所學綜合一次才發文憑畢業。外國學員的成績也另報告於各盟國之參謀本部。校長哲樂中將(Leonard T.Gerow)是美國陸軍中有名的智多星,曾在五角大廈主持各項計劃,最後在歐洲戰場任第十五軍軍長。他只在我們講授軍戰術之前在講壇上演講半小時,這也是他分內之專長。他就著重軍之行動,有如在一周之內將堪薩斯城之人口(當時約五十萬)在敵人阻撓之下全部遷移於聖路易城(約二百五十英裏)。也可見得問題之復雜與龐大。如此具體的描寫也是給人印象深刻。

我們的課業可算得將美軍在第二次大戰中的經驗綜合整理,前已提及。可是即在當時,各教官已經覺悟到今後戰爭的方式因有核彈飛彈及其他科技的進展,又可能整個翻新。然則卻又無法預測來日陸軍之形貌。所以只好在下結論時,對未來之發展,帶保留態度。只有一次在全班討論時,有一位同學預言將來之運輸機可能載重五十噸至一百噸,因之整個兵團及師可能迅速的空運。當日聽來尚帶未來之色彩,而今日已成事實。又另有一次有一個同學談及原子彈之殺傷半徑為普通炮彈之七倍。以平方計則七七四十九,所以未來部隊在戰場之上疏散程度,應為第二次大戰時之五十倍左右。這種提議雖合邏輯卻無從付諸實施。凡此只表現班中教師及同學對未來之揣測。大概新武器之出現與戰術及軍隊之經理方式重重相因,所以我人之所學除了最基本的原則之外,其他技術部分一般早已成為昨日黃花。1947年夏季畢業之正規第一期學員以後尚留在軍中者,數年之後必回雷溫烏茲進“再修班”的短期訓練,才能保持所學之合於時用。可是這已不復,是命運給我的安排和選擇了。

1992年1月10日《中時晚報》時代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