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永遠剔透的良知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理論》、《人心與人生》等。梁漱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學者,著名的文化民族主義者,他被稱為“最後的大儒”。

“特務們,你們還有第三顆子彈嗎”

梁漱溟初到北大便毫不掩飾他的率直,他在開講《印度哲學》的第一天就對聽課的學生說:“我此來除替釋迦、孔子發揮外,更不做旁的事。”講台下的學生大多是“打倒孔家店”的熱烈擁護者,這一時期同在北大的保守派代表人辜鴻銘就吃了學生的許多苦頭,在當時的北大,可是人才濟濟,梁漱溟在當時還是個無名人士,即使辭退他也不會有人感到新鮮,但是他卻在北大一教就是7年,他講的孔子課特別火,學生們都爭著來聽他是如何為孔子、釋迦作辯護的。

他在北大唱得最驚人的反調是在“五四”學潮時,學生們群情激憤,同仇敵愾,梁漱溟在《國民公報》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意思很平常。我願意學生事件付法庭辦理,願意檢查廳提起公訴,審廳去審理判罪,學生遵判服罪。”他還指出人太多檢查不盡學生“盡可一一自首”。他的理由是,“在道理上講,打傷人是現行犯”,“縱然曹、章罪大惡極,在罪名未成立時,他仍有他的自由。”梁漱溟是基於對法制社會的向往才這樣說的。學生們卻不能原諒他,於是寫了許多匿名信警告他小心些。

他的率性而言招來的後果也的確讓人驚心動魄。1946年李公樸、聞一多血案發生後,作為民盟的核心人物,梁漱溟在集會上公開宣言:“特務們,你們還有第三顆子彈嗎?我在這裏等著它!”

梁漱溟民國初年曾在同盟會同仁創辦的《民國報》當過編輯,做過外勤記者;他常用的筆名有壽民、瘦民等。有一次,該報總編緝孫浚明為梁寫了一幅扇面,上款題“漱溟”二字,梁看後認為孫浚明代擬的筆名很好,甚合心意。從此梁便以“漱溟”為名。

1906年,梁漱溟考入北平順天中學,他的各門功課自學進度皆超過老師的課堂教授進度。他閱讀了大量的課外讀物,國文作文成績經常名列前茅。梁漱溟喜歡作翻案文章,從不落俗套,深得國文教員的賞識,他的作文曾得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批語。

蔡元培聘請梁漱溟任北大教師時,他只有24歲,北大的學生有些比他的年齡還大,梁漱溟過去多次報考北大但卻沒有考取,最後他考入了直隸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他只是一位中專畢業生。

1916年上海的《東方雜志》上連載了梁漱溟撰寫的一篇文章《究元決疑論》,文章以近世西洋學說闡述印度佛家理論,這篇文章發表後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視,蔡元培與當時的文科學長陳獨秀商議決定聘請梁漱溟來校任教,梁漱溟對此卻感到十分恐慌。他對蔡元培說:“我只不過初涉佛典,於此外的印度哲學實無所知。”蔡元培當即反問道:“那麽你知道有誰能教印度哲學呢?”梁漱溟說不知道,蔡元培接著說:“我們亦沒有尋到真能教印度哲學的人。橫豎彼此都差不多,還是你來吧!”

年紀輕輕的梁漱溟於是便登上了這所全國最高學府的講台。報刊上很是熱鬧了一番。一是因為梁漱溟年輕,只有24歲;二是因為既沒上過大學,更沒留過洋,學問全靠自己鉆研;三是因為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體現兼容並包之量。梁漱溟沒有辜負蔡校長的信任,在中國最高學府的講壇上一站就是7年。

梁漱溟講課從來都不拘一格,有時他帶學生進一所破舊房屋裏,以房屋改造引導學生就東西方人處世哲學的差異發表議論;有時又將學生引到街市上一個賣零散啤酒的去處,讓學生看著那以各種姿態自得其樂地喝酒的人們,讓他們進行一場東西方人不同價值觀的分析辯論。

1919年,梁漱溟的著作《印度哲學概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在一個北大哲學系,梁漱溟講授《印度哲學概論》,胡適講授《中國哲學史》,馬敘倫講授《老莊哲學》,三駕馬車,各行其道,成為未名湖畔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大景觀。

梁漱溟1921年又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在書中公開宣言:“世界人類的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該書八年中重印了八版,堪稱首次倡導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術經典。國學大師梁啟超讀罷此書,親自登門拜訪,與他切磋學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時,說自己早就知道梁漱溟的大名,並說“很願意聽梁漱溟談談儒家道理”。泰戈爾稱贊他是中國的“新儒家”。後來,“新儒家”成了中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學派,以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等著名學者為中堅力量,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