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歷史(第2/2頁)

從根本的政治哲學著手

在政治哲學方面,我也主張從根本的方面著手。今日之讀史者縱未翻閱過柏拉圖之原書,或未參加過基督教堂的禮拜,也應當獲悉他們思想體系之輪廓和“原罪”的意義。文藝復興以來的思想家如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霍布斯(Hobbes)和洛克(Locke)為古典派經濟學家之先驅,也透過後者而影響馬克思。如果讀者全不明悉這思想線索之由來,則很可能對今日之西方生誤解。以上的作家從自存(self-preservation)解釋到人性為惡,最容易引起中國讀者的反感。可是這已經無數的學者解釋:現實的承認人性為惡,並非提倡人類應當為惡。如果我們呼籲今後不用暴力,這還講得通,要是歷史家否定過去暴力之存在,又不承認其在歷史上之作為,就不合實際,其所寫歷史也與實情不合了。

綜合以上所述,這“長寬深遠”的設計,無非針對著目前地覆天翻的局面,其用意也仍是注重“時間上之匯集”(timing),亦即不離孟子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著眼。又因為最後需要讀者作主而自存信心,所以又必加上一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附帶條件。

1991年5月31日《中國時報》開卷副刊

1991年8月《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