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後伊莉莎白(第2/3頁)

愛德華退位之後與華麗絲結婚,稱溫莎公爵及夫人,但是封爵書內載明華麗絲非王室親屬。伊莉莎白及喬治加冕完成後,亦始終拒絕禮遇溫莎夫人,是以愛德華終身流寓他邦。第二次大戰爆發後,希特勒有意截留愛德華,看來也在希望將他家庭間的糾葛加以挑撥擴大,使他成為親德人物的憑藉,但此計未酬,不過溫莎公爵希望回國服務參加戰時工作的願望,也不能為英國王室接受。他除了一段短時間內以陸軍少將的身份在法國為聯絡官外,即縱有好友丘吉爾為之周旋,亦只派得一個巴哈馬群島(Bahamas)的總督,有同流放。評議者仍認為伊莉莎白的幕後阻撓是其主因。

當今母後個性堅強,言辭率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她與華麗絲·辛普森之嫉不相容也言之成理。只是將1936年的往事,當日稱為“憲法危機”者,全擺在兩個女人的虛榮及妒嫉的份上,則未免過度簡化歷史了。

在徹底認識這問題之前,我們必先看清當今英國王室是世界上帝裔綿延最長久者之一,在它整個歷史裏也分劃為若幹朝代。可是這與中國朝代的趙宋和朱明彼此的不相屬不同。通常英國後一朝代出於前一朝代的旁支側裔,或系女婿及外甥入承大統,縱不如後漢之於前漢,亦必如隋之於唐,在親屬關系上仍是一脈相傳。可是在憲法史上講,現今王室約九百多年的過程中,已經久歷滄桑,帝系盡管依舊,可是王位的性質與功能業已前後不同。當中最重要的變遷,無逾於17世紀的內戰及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所帶來的後果。

16世紀及17世紀是一個青黃不接的時代。簡言之,工商業在社會上的比重加強,國際接觸頻仍,政府的功能和施政的範圍需要擴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家泛稱這是封建時代衍變而為資本家時代。其實當中爭執的重點,不在階級鬥爭,而在擴大行政範圍、加強軍備、增進稅收的過程中,問題上應由國王作主或議會作主。如依前者則為君主專制,如依後者則為民主。只是當時人不如我們能夠看到歷史的縱深,雙方都依成例爭執,而事實上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已經超過他們人身經驗之外,於是才有內戰。在國王及保皇黨的立場來說,總還是希望假借於皇權神授說,於是加強教規甚至企圖放棄宗教改革的成果,返回天主教的範圍中去,以便增進管制。而議會派則有清凈教徒的鼓勵與支持。

內戰後議會派得勝,克倫威爾當權,並且一度弑君成立民國,只是仍不能解決當日的問題,於是才有復辟的情事。而復辟後的國主查理第二及詹姆士第二,又有恢復天主教增強人身政治的趨向,於是才有光榮革命。威廉第三為荷蘭人,但系英國國王的外甥,其妻又為英國公主,被邀率兵推翻詹姆士第二。是役兵不血刃,所以革命才稱為光榮。可是至此名義上朝代依舊,國王實系經過選舉而產生,時為1689年。迄至1701年,英國議會更進一步竟預先通過法案,在王族之中指定王位嗣承的序次,而且對嗣位者的身份提出若幹要求。一般教科書沒有講明者,至此國王實由議會廢立。以後雖按血緣的序次嗣位,但已非絕對或當然。況且嗣位者又必限為英格蘭教堂的成員,其子女的教育也有若幹限制。所以國王與王後縱非國民的雇員,所謂王權神授說,也早已置諸腦後了。

國王有職無權,在18世紀更是趨向明顯。最初被邀而為國王者實系德國人,不諳英語。次之政黨政治擡頭,內閣制成熟,國王更無參與政治的必要。喬治第三企圖打破其限制,任內則有美國獨立。自此之後,國王更只是一個橡皮圖章。

在17世紀之前,外交事項統屬國王特權。迄至20世紀,國王已聽命於內閣吩咐。1911年,英王喬治第五訪問歐洲大陸,當日英德對立的情勢緊張,歐洲的王室則又因聯姻的關系彼此都是親戚,所以國王的公開談話,事前概受外相格雷(Edward Grev)指示,事後又得向後者交代。至今歷史書內仍說明了國王接受內閣的“訓示”,回國後向內閣“報告”。如此,政治立場上講國王與政府的主從關系,早已前後顛倒了。

如此要他國王及王後何用?一則維持近千年的傳統,二則使內閣制有所交代。而且也準備在非常情況之下可能發生作用。但是一般說來,皇冠只有象征式的功能。國王王後以及王儲公主等,除他們自有私產之外,也仍由政府核發薪水和津貼。他們主持各項典禮則由宮內職員核定,幾乎無日無之。這樣一來他們雖屬帝裔,除了遺傳也和一般公仆大致相似了。

那麽一到緊要關頭,由民選的政府不會忘記他們乃是真實的雇主。生在20世紀,各人擇偶,當然是自己的事,雖父母無從幹涉。國王有外遇也不算新聞。愛德華及喬治的祖父愛德華第七即以此著名。但是國王偏要牽扯出來一位分外的女人,又是外國人來做王後,尚可以因以後的子嗣影響到大統,則又另當別論了。而最可以擔心的則是,這一婚姻也可以將以前幾世紀以來的成例抹煞。1936年,鮑爾文並沒有絕對的公意作後盾,也有人民願意漂亮英俊的君主和他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於是憲法危機更確切地存在。當日的母後瑪琍,一向偏愛愛德華,她在喬治及伊莉莎白行加冕禮後,特別在媳婦亦即新王後面前行屈膝禮,表示天命已定,大統不容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