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曲4:後勤和供應

自有戰爭以來,它的核心行為——戰鬥——所用的工具依次由石頭、青銅和鐵制成;直到僅僅20代人以前,火藥才徹底改變了戰爭的性質。然而,作戰者必須設法到達戰場,仗才打得起來;在他們前往戰場的途中供給他們食宿軍需一直是一大困難,僅次於在戰鬥中取勝。只有馬背上的民族沒有這個困難,但縱觀歷史,他們只占作戰者的一小部分。大多數還是要靠兩腿走到戰場去,靠肩膀扛負他們作戰所需要的物品。無論是打進攻戰還是防禦戰,這都嚴重限制了作戰部隊的行動範圍和耐力。事實上,直到最近,多數陸上作戰都是短時間、近距離的。

個中原因很簡單。一群人聚在一起打仗,如果需要一天的時間,那他們從日出到日落最起碼得吃一頓飯;如果時間超過一天,儲糧地又不在附近,打仗的人就得自帶糧食。既然除了最原始的戰爭以外,所有其他的戰爭活動都包括拖延和運動戰術,所以戰士除了攜帶武器之外,還必須帶口糧。然而,經驗表明,戰士平均負重不能超過70磅,這是有現代的實地實驗為證的;這70磅中至少有一半是衣服、裝備、武器和其他必需品。既然從事作戰這種重體力勞動的人每天需要的固體食物至少要3磅,就可以算出,戰士在行軍中只能攜帶10—11天的給養,當然,食物還必須不易腐壞。這些數字多少世紀以來基本上保持不變:4世紀的羅馬軍事理論家韋格蒂烏斯要求“年輕士兵須經常練習負重行軍,重量至少要60磅,因為在艱苦的戰役中,他們既要背武器,還必須攜帶口糧”;1916年7月1日參加索姆進攻戰的英軍士兵為防供給不繼,自帶了數天的口糧,平均負重66磅;1982年英軍的傘兵和海軍陸戰隊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一度因為沒有直升機運輸給養,必須身負與自己體重相等的負擔“行軍跋涉”,結果,盡管他們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特別健壯的戰士,但仍然累得筋疲力盡。

當然,士兵可以“就地”解決給養問題,意思是從當地老百姓手中搶糧。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所以直到最近,一有軍隊開來的風聲,哪怕是紀律最好的軍隊,老百姓也通常會趕快把所有方便攜帶的食物都藏起來。不過,軍隊若是組織集市活動,情況就大不一樣,農民會蜂擁而至,拿東西來賣;英軍統帥威靈頓在西班牙就很注意組織這樣的活動,但威靈頓與眾不同,他手裏有現金。歷史上大多數軍隊都沒有錢,只能打白條,如果是在敵方的地盤就幹脆明搶。這個辦法不是長久之計。即使能找出藏糧的地方,軍隊也必須分散開來到各處去尋找,這就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而且無論如何,部隊所在地區的糧食過不了多久就會被吃光;騎兵的馬匹把所在地的草吃光用的時間更短,除非是在大草原(但那裏的問題是沒有人吃的糧食)。

騎兵的威力在於他們行動迅速,來去如風,大多數騎兵又都是儉省成性的遊牧民族,所以只要他們活動在草原區或附近的地方,通常不會發生在一個地方吃光牧草的情形。行軍的步兵卻沒有這麽大的行動範圍。步兵行軍通常最快速度是每天20英裏,羅馬軍團在羅馬帝國內部行軍是這個速度;1914年,德國第一集團軍司令馮·克盧克的部隊在對法作戰中從蒙斯到馬爾訥行軍也是一樣;按照這個速度,步兵不可能無須偏離行軍路線就能找到足夠的糧食來滿足每日的需求。結果,他們要麽得中途停下來去遠處尋找糧食,要麽就必須隨軍攜帶給養。

運輸給養需要在離行軍路線不遠的地方有水路,或是河流或是沿海,不然就需要車輛;古時候用牲口馱,現代時代在地形險峻的地方也使用牲口(1874年,俄國人在征服中亞的希瓦的戰爭中,用了8800頭駱駝為5500名士兵運糧),但牲口絕對比不了車船。許多戰役都靠水路運輸,著名的例子是1704年英國將領馬爾伯勒征戰巴伐利亞時,軍需物資沿萊茵河順流而下;但這樣的話,供應線就成了戰役的關鍵:如果河水流向相反的方向,決戰可能就打不成。如果道路四通八達,車輛運輸倒是能夠為後勤提供更大的靈活性,但歐洲直到18世紀才著手大規模修築公路,法國先開始,英國和普魯士隨後跟上;在那之前,沒有幾個地區具備完整的公路網(1860年的公路裏數按每千人計算是:英國5英裏,法國3英裏,普魯士2又1/3英裏,西班牙才3/4英裏);另外,在19世紀初發明了碎石築路法之前,公路的路面一般不能四季通行。

這種普遍情況只有兩個例外,一個是羅馬帝國境內,一個是中國的某些地方(雖然中國國內的交通運輸主要靠水道,特別是608年興建的京杭大運河)。建築了羅馬國內道路的羅馬軍團正是靠了這些道路才成為帝國行使權力如此有效的工具。光是在羅馬帝國的非洲省份,即從現代的摩洛哥到尼羅河流域這塊地方,考古學家就發現了10000英裏寬窄不一的公路;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和意大利也修有四通八達的公路,羅馬的將領因此可以精確地計算從軍需倉庫到作為補給站的兵營之間的行軍時間:從科隆到羅馬需67天,從羅馬到布林迪西要15天,從羅馬到安條克則要124天(包括兩天的海上航行)。然而,羅馬鄰近的帝國卻都沒有能和羅馬相比的道路,就連地處平原,修路相對容易的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也望塵莫及(亞歷山大大帝的“皇家大道”根本達不到羅馬的標準);羅馬的行政管理在5世紀解體之後,它宏偉的公路體系也逐漸失修老化。羅馬公路體系的衰損意味著後來的1000多年內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可能進行遠距離行軍。比如,9世紀中期,英格蘭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軍隊從薩默塞特出發迎擊丹麥人時,沿哈德威(theHardway)的行軍費盡力氣。那是一條泥濘不堪的小道,和羅馬人用過的道路沒有連接,盡管400年前羅馬人在那附近建有幾條出色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