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黃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第5/9頁)

“星球大戰計劃”提出了一堆高技術武器,用來攔截洲際導彈,其中有動能攔截彈、激光炮這樣目前最尖端的武器,也不乏電磁炮、粒子炮、X射線炮之類現在還沒影的概念,不過不管哪種武器,操縱部分都少不了計算機。

而在《星球大戰》電影中,有一段激烈的宇宙空戰鏡頭,當時已有的攝影技術無法拍攝。這個情節不但要讓很多模型太空戰機飛來飛去,還要反復穿插從太空戰機駕駛艙裏看到的外景,導演喬治·盧卡斯當使用了一種全新的拍攝設備——數控機械臂,這種設備可以像數控機床一樣抓著攝像機或者模型無數次沿著相同的軌跡運動,每次得到一組畫面,最後再剪輯到一起,就有了這部經典名片。

雖然數字技術現在已經比比皆是,不過在當時,這個電影片段還是讓大部分人感到匪夷所思。很快,讓蘇聯最高層更加匪夷所思的新式武器就要從看似已經窮途末路的美帝工業體系中噴湧而出了。

在《星球大戰》電影首映的第二年,美軍開始裝備F-16戰機,在以前,雖然美國戰鬥機的綜合性能略高一籌,但蘇聯戰鬥機也經常能憑著輕巧靈活在近身纏鬥中取得勝利。在越南戰爭中,這樣的空戰讓美國損失了數以千計的精英飛行員。

但有了芯片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芯片並沒有提供一種新能源,但是可以實現人手無法企及的精確控制。F-16有計算機控制的機載飛行操縱系統,每秒鐘可以進行200次微控制,菜鳥也可以讓飛機作出蘇聯頂級飛行員望塵莫及的空戰動作。

同樣的芯片被應用在主戰坦克的瞄準鏡裏,同樣可以靠高頻率的微控制保證射擊平台的穩定。即便在高速行駛中,坦克炮手也可以從瞄準鏡裏看到毫無抖動的目標圖像,從容瞄準射擊。海軍把芯片應用於雷達,“宙斯盾”級導彈巡洋艦就能同時處理數以千計的目標。

前面說過,工業化進程是一種指數增長。一次工業革命則會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開啟一個指數增長的空間。

和以往的兩次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讓美國一下獲得了巨大的飛躍。不光是在武器上,更重要的是在制造業生產設備上,數控機床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短時間以內,大批美國人轉行去了第三產業、服務業、金融業、娛樂業。開啟第三次產業革命過程的重量級人物喬布斯就在這時被蘋果踢出去搞了電腦動畫。蘋果公司的此舉也許讓我們晚了幾年買到iPhone,不過也讓我們提前看到了《玩具總動員》這樣的經典影片。

不管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身制造出的物質享受,還是由此衍生的精神愉悅,都和蘇聯永遠沒有關系了。因為蘇聯已經被第三次工業革命徹底淘汰出局。不管到底是誰的過錯,蘇聯工業可以獲得極高的生產效率,卻沒有計劃出一場工業革命。

用芯片武裝起來的美國新一代武器在1991年幾乎全數參加了海灣戰爭。在伊科邊境沙漠的戰鬥中,美軍展示了精確制導彈藥,展示了裝有火控計算機和穩定成像瞄準鏡的M-1主戰坦克,以及使用全權數字操控系統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用數控機床加工出來的A-10攻擊機主炮。伊拉克軍隊有數千輛T-72、T-62坦克,在20世紀80年代初這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還讓北約的地面部隊噤若寒蟬,然而僅僅十年之後,就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打成了一堆廢鐵。

絕望是種致命傷,就像1840年在鎮江城,1860年在八裏橋,1895年在劉公島,沒有人能拯救大清帝國一樣,這時候已經沒有什麽人能拯救蘇聯了。

歷史從未終結

談到蘇聯的崩潰沒落,經常會讓很多中國人有一點沮喪,這倒不是我們對蘇聯有什麽特殊感情,只是我們和蘇聯一樣也是追趕者。

蘇聯最終敗給了美國人發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一個世紀以前第二次工業革命同樣是從美國興起。這種巧合為美國罩上了一圈神秘的光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以及最沒營養的“制度決定論”充斥於耳。“美國的制度”幾乎成了一個帶有神性的概念,在正式場合提出一點質疑都需要不少勇氣。

平心而論,美國能夠連續兩次發動工業革命也確實有其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同樣讓美國人不可能再引領下一次工業革命。這幾年來歐美陷入經濟危機,背後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歐美無法突破下一次工業革命。

咱們在前面反復說,工業化就是用機器造機器。工業革命的標志總是出現一種全新的機器,這種機器可以作為動力來源或者控制部件進行自我復制。

乍看起來,如果某個國家,甚至某個企業在技術上領先,那它似乎就可以永遠用最先進的機器造出更先進的機器,保持領先地位。但是歷史事實就是昔日的金牌企業諸如柯達幾十年後頹然倒閉,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卻輸掉了第二次,德國和美國共同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再也沒德國什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