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子學時代(第3/6頁)

中國哲學亦未以第一節所述之知識問題(狹義的)為哲學中之重要問題。其所以,固由於中國哲學家之不喜為知識而求知識,然亦以中國哲學迄未顯著的將個人與宇宙分而為二也。西洋近代史中,一最重要的事,即是“我”之自覺。“我”已自覺之後,“我”之世界即中分為二:“我”與“非我”。“我”是主觀的,“我”以外之客觀的世界,皆“非我”也。“我”及“非我”既分,於是主觀客觀之間,乃有不可逾之鴻溝,於是“我”如何能知“非我”之問題,乃隨之而生,於是知識論乃成為西洋哲學中之一重要部分。在中國人之思想中,迄未顯著的有“我”之自覺,故亦未顯著的將“我”與“非我”分開,故知識問題(狹義的)未成為中國哲學上之大問題。

哲學家不辯論則已,辯論必用邏輯,上文已述。然以中國哲學家多未竭全力以立言,故除一起即滅之所謂名家者外,亦少人有意識的將思想辯論之程序及方法之自身,提出研究。故知識論之第二部,邏輯,在中國亦不發達。

中國哲學家,又以特別注重人事之故,對於宇宙論之研究,亦甚簡略。故上列哲學中之各部分,西洋哲學於每部皆有極發達之學說;而中國哲學,則未能每部皆然也。不過因中國哲學家注重“內聖”之道,故所講修養之方法,即所謂“為學之方”,極為詳盡。此雖或未可以哲學名之,然在此方面中國實甚有貢獻也。

【注】近人有謂:“吾國哲學略於方法組織,近人多以此為病,不知吾國哲學之精神,即在於此。蓋哲學之微言大義,非從悟入不可……文字所以載道,而道且在文字之外,遑論組織?遑論方法?”(陸懋德:《周秦哲學史》,頁四)此言可代表現在一部分人之意見。吾人亦非不重視覺悟,特覺悟所得,乃是一種經驗,不是一種學問,不是哲學。哲學必須是以語言文字表出之道理,“道”雖或在語言文字之外,而哲學必在語言文字之中。猶之科學所說之事物,亦在語言文字之外;然此等事物,只是事物,不是科學;語言文字所表之原理公式等,方是科學。依此原理公式所作成之事物,例如各種工業產品,亦是東西,不是科學。

六 【哲學之統一】

由上述宇宙論與人生論之關系,亦可見一哲學家之思想皆為整個的。凡真正哲學系統,皆如枝葉扶疏之樹,其中各部,皆首尾貫徹,打成一片。如一樹雖有枝葉根幹各部分,然其自身自是整個的也。威廉·詹姆士謂哲學家各有其“見”(Vision);又皆以其“見”為根本意思,以之適用於各方面;適用愈廣,系統愈大。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裏仁》,《論語》卷二頁十四)其實各大哲學系統,皆有其一以貫之。黃梨洲曰:“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於盤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明儒學案·發凡》)

中國哲學家中荀子善於批評哲學。荀子以為哲學家皆有所見;故曰:“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同伸)。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天論篇》,《荀子》卷十一頁二十四)荀子又以為哲學家皆有所蔽;故曰:“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智,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解蔽篇》,《荀子》卷十五頁五)威廉·詹姆士謂:若宇宙之一方面,引起一哲學家之特別注意,彼即執此一端,以概其全。(見所著Pluralistic Universe)故哲學家之有所蔽,正因其有所見。惟其如此,所以大哲學家之思想,不但皆為整個的,而且各有其特別精神,特別面目。

中國哲學家之書,較少精心結撰,首尾貫串者,故論者多謂中國哲學無系統。上文所引近人所謂“吾國哲學略於方法組織”者,似亦指此。然所謂系統有二:即形式上的系統與實質上的系統。此兩者並無連帶的關系。中國哲學家的哲學,雖無形式上的系統;但如謂中國哲學家的哲學無實質上的系統,則即等於謂中國哲學家之哲學不成東西,中國無哲學。形式上的系統,希臘較古哲學亦無有。蘇格拉底本來即未著書。柏拉圖之著作,用對話體。亞裏士多德對於各問題皆有條理清楚之論文討論。按形式上的系統說,亞裏士多德之哲學,較有系統。但在實質上,柏拉圖之哲學,亦同樣有系統。依上所說,則一個哲學家之哲學,若可稱為哲學,則必須有實質的系統。所謂哲學系統之系統,即指一個哲學之實質的系統也。中國哲學家之哲學之形式上的系統,雖不如西洋哲學家;但實質上的系統,則同有也。講哲學史之一要義,即是要在形式上無系統之哲學中,找出其實質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