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4/10頁)

即孔子為中國蘇格拉底之一端,即已占甚高之地位。況孔子又為使學術普遍化之第一人,為士之階級之創立者,至少亦系其發揚光大者;其建樹之大,蓋又超過蘇格拉底矣。

二 【孔子對於傳統的制度及信仰之態度】

上文謂中國文化至周而具規模;周之典章制度雖不必盡為文王、周公所制作,如經學古文家所說;然文王、周公,為創造周代文化之主要人物,似可認為事實。魯為周公後,宗周文物,在魯者較他國為獨多,祝佗曰:

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分魯公以大路大旂,……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蔔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定公四年,《左傳》卷二十七頁五至六)

季劄聘魯“觀於周樂”。(襄公二十九年,《左傳》卷十九頁三至五)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昭公二年,《左傳》卷二十頁十二)觀此諸人所稱述,可知在文物方面,魯本為宗周之縮影。及乎“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平王東遷,文物必多喪失,於是宗周文物,或必在魯乃可盡見也。

孔子平生以好學自負,故曰: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述而》,《論語》卷四頁六)

又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論語》卷三頁十)

又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八佾》,《論語》卷二頁三至四)

孔子生於魯國,周禮之文獻足征,故孔子對於周禮知之深而愛之切。故曰:

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論語》卷二頁五)

惟其“從周”,故孔子一生以能繼文王、周公之業為職志,其畏於匡,則曰: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起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論語》卷五頁二)

自述其志,則曰:

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論語》卷九頁三)

為東周者,使宗周之文化,完全實現於東土也。及孔子自嘆其衰,則曰: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論語》卷四頁一)

後世經學家主古文者,謂六藝為周公所作而孔子述之,主今文者謂孔子作《春秋》自比文王。雖皆未必合事實,要之孔子自己所加於自己之責任,為繼文王周公之業,則甚明也。

惟其如此,故後之儒家,皆以周公、孔子並稱。孟子曰:

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滕文公上》,《孟子》卷五頁十三)

荀子曰: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並。(《解蔽》,《荀子》卷十五,《四部叢刊》本,頁六)

漢人亦謂孔子繼周公之道,《淮南子》曰:

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要略》,劉文典先生《淮南鴻烈集解》,卷二十一頁八)

司馬遷曰:

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太史公自序》,《史記》卷百三十頁八)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所述者,即周禮也。

孔子對於周禮,知之深而愛之切,見當時周禮之崩壞,即不禁太息痛恨。故見季氏八佾舞於庭,謂為“不可忍”。見“季氏旅於泰山”,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管仲“有反坫”,孔子謂為“不知禮”。(以上見《八佾》,《論語》卷二頁一至九)“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憲問》,《論語》卷七頁十九)至孔子自身行事,則自以“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先進》,《論語》卷六頁三)《鄉黨》所紀,起居飲食,儼然貴族。非必孔子之好闊,蓋不如是則“非禮也”。

至對於傳統的信仰之態度,孔子亦是守舊的。《論語》中言及天者: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論語》卷二頁五)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論語》卷三頁十八)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夫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子罕》,《論語》卷五頁五)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論語》卷六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