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深宮煎熬中領悟生存智慧(第5/10頁)

所有宦官聞言都是一怔,石碑也不刻了,病人也不管了,都圍攏過來:“快快快!準備安胎藥,給婕妤送過去,順便道喜。多說好話嘴要甜,討來賞錢大家分啊!”

媚娘長嘆一聲——有人來,有人往;有人笑,有人哭;有人身榮子貴,有人寂寞潦倒。這就是皇宮,這就是大唐,這就是人世間。

二、母女重逢

楊婕妤懷孕的消息如一劑良藥治愈了皇帝的郁悶。四十五歲的李世民又當了父親,自然值得慶幸,為此他停止巡遊,回到長安與婕妤朝夕相處,宮中之人也竭力奉迎,九個月十天瓜熟蒂落,楊婕妤產下一個男孩,李世民欣喜若狂,給兒子取名為李明。

李明的誕生使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春節充滿喜氣,連太子似乎也安穩不少;適逢李世民最親睦的皇弟漢王李元昌入朝賀歲,兄弟重逢歡喜不盡;李世勣以六千兵馬巧設埋伏,在諾真水(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大破薛延陀二十萬大軍,李世民大喜,征其入朝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成了掛名宰相;趁此大好之時欽定的兩段姻緣也將完婚,巴陵公主出降柴令武,最受寵愛的高陽公主出降宰相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大唐國運峰回路轉,似乎又走回輝煌之路。喧囂中的武媚娘依舊落寞,自從碧兒死後她那裏更冷清,新春到來又不得不到各處拜賀,對她而言這一年與往年別無二致。

首先要拜賀的是四妃。

韋貴妃依舊那麽溫和謙恭,媚娘向她施禮,她以半禮相還,客客氣氣請媚娘落坐。凝香閣擺了不少箱禮品,多是名貴玉器,是她兒子紀王李慎獻上的。

李慎比李治還小幾個月,卻已出任襄州都督,未得準允不能回朝,給母親送來好幾箱璋琮瑤璧以表孝心。荊山出玉果真名不虛傳,韋妃向媚娘耐心解釋:“才人莫怪,你來拜年,本該送你些東西。可這些玉器盡是民脂民膏,雖系皇兒進獻也不能收,我已向聖上奏報,將遣人退回襄州。皇家子弟以仁德為本,不可縱其奢靡!”

媚娘連連點頭——不愧是韋貴妃,這麽謙卑謹慎。玉器沒收,兒子這份孝心也夠令她開心了吧?

韋妃又笑道:“早聽孟姜說,才人也很喜歡書法。我這兒有不少上等筆墨、精細紙張,今後你若需要知會一聲,我派宦官給你送去。”媚娘千恩萬謝,又說了幾句吉祥話,轉而去拜淑妃。

楊淑妃的精神不是很好,雖說穿著新年喜服、滿頭珠翠,卻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鬢邊白發添了不少,額上明顯有幾條皺紋——皇帝公然表示不再考慮立皇後,她的希望落空了。

媚娘曾經親睦她,繼而憎惡她,不過事到如今只有同情——這個女人勤勤懇懇,她付出的不比長孫皇後差多少,終究不能如願,好在還有個好兒子吳王李恪孝敬她……

按序下一個該拜賢妃,但媚娘與她是親戚,晚一步無所謂,轉而先拜陰德妃。

“哈哈哈……哈哈哈……”陰妃宮中總是充滿歡笑聲,離著老遠就能聽見,即便她已不再受寵幸,身材愈加發福,但她依然很快樂,掖庭中人都說她“沒心沒肺”。不過在媚娘看來,沒心沒肺也無甚不好,至少不會痛苦——單就出身而言,她父親陰世師殺了李世民的兄弟,她父親又被李淵處死。若非“沒心沒肺”,如何面對這殘酷的命運?

什麽樣的主子,什麽樣的奴才,她馭下寬縱,大過年的宮女宦官都不知哪玩去了,竟連個迎接的人都不見。媚娘自己進去,還沒屈身施禮,陰妃已笑著迎過來:“快來,你也是念佛之人,叫你開開眼!”媚娘糊裏糊塗被她拉到案前。

“這是我兒子抄的佛經,說孝敬我的。快看看吧……”

媚娘一看也忍不住笑了——這筆字實在太差,寫得亂七八糟的,有的地方甚至串了行,而且還將“阿彌陀佛”寫成了“阿彌駝佛”。陰妃之子齊王李祐自幼淘氣,不愛學習,近年來更是頑劣任性,比起太子承乾有過之而無不及。李世民也多次下詔訓斥,可他就是不改,或許是隨了母親的性,大大咧咧粗疏率性。

陰妃絲毫不以兒子沒才學為恥,反而大感欣慰:“佛祖不騎金翅大鵬,改騎駱駝了,祐兒啊,你可真能逗娘開心……”字雖然不好,畢竟是孩子一片心。笑過之後陰妃又開始摘身上的珠寶往塞給媚娘,這次媚娘笑嘻嘻地沒拒絕——她越來越喜歡陰妃了,跟這種沒心沒肺的人打交道最是愉快,媚娘甚至覺得自己的性格與陰妃有些像,可人家入宮甚早,即便與李家有仇也升到了四妃的位置,還生下個兒子可以幫忙保住富貴,自己卻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