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見李治芳心暗許,透入命運的第一縷光芒(第3/11頁)

徐惠沒在意她的失態,只道:“留心聽,或許聖上會問他們名字。”

隨著宦官一聲“皇帝駕到”的呼喊,李治就似被針紮了一般急忙站起來,陪同賜宴的兩位大臣也趕緊起身施禮——一位是身居宰執的中書令馬周,另一位便是上官儀。

本次科舉錄進士、明經等共二十四位,是開國以來錄取人數之最,這不僅是太平日久崇詩尚禮的結果,更因為剛剛改易太子,故而大開隆恩收攏才士,激勵讀書人效力朝廷之心。

對這些登科舉子而言,得太子賜宴已屬榮幸,能見到皇帝更是做夢都夢不到,紛紛大禮參拜。李世民也不落座,笑呵呵道:“諸位快請平身,今天是爾等登科吉日,朕是來賀喜的。”李治早不聲不響斟了小半杯酒,湊到父皇身邊,李世民接過酒祝願道,“爾等皆是才智廣博、百裏挑一之士,今後身入廟堂當上效社稷、下恤黎民,共創不朽功業。”

“謝陛下。”眾舉子一齊謝恩,將飽含皇恩的禦酒飲下。

李世民也把那小半杯酒喝了,轉而對上官儀道:“有勞愛卿引薦一番,朕很想認識一下他們。”

上官儀領命,走到眾人身前,從右至左,先進士後明經,將二十四位登科之士一一引薦,每介紹到一人,那人便向前一步跪拜叩首。這幫人同年登科卻也有老有少,有的已兩鬢花白,有的剛過舞象之年,有的來自名門舉止灑脫,有的出身寒微略顯扭捏。

這種介紹對李世民沒什麽意義,中舉之人初授官不過是七八品,皇帝平時根本見不到他們;但對這幫人而言卻是莫大榮幸,若皇帝能記住自己名字,對仕途大有好處。

李世民明白他們心思,又欲激勵他們上進,所以聽得很認真,而遠處的媚娘聽得更仔細。因為離得遠,她簡直是豎起耳朵努力在聽,待上官儀將二十四人介紹完,卻沒有郭孝慎,不禁搖頭嘆息。

“很好。”李世民卻很滿意,“只要爾等多加勤勉,公正為官,朕必不負爾等忠心。”這都是場面話,說完便要走了。哪知正要轉身之際,卻有個洪亮的聲音道:“陛下親臨勉勵,臣感恩甚深,願賦詩一首頌陛下聖德。”

“哦?”李世民放眼望去,見一人趨步出列——此人年約三旬,身高七尺,面如堆瓊,眉若雁翼,睛若點漆,鼻若懸膽,唇若塗朱,三綹胡須如油梳墨染一般烏黑閃亮,好一副英俊相貌!

“你是……進士李義府?”李世民方才就注意到此人,不僅因為長得俊,更因他那副笑容實在令人難忘——嘴角微微上翹,兩頰隱隱露出一對酒窩,雙目瑩瑩既熱情又不失矜持,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親切和善。

那人見皇帝已牢牢記住自己名字,格外歡喜:“微臣確叫李義府。陛下博聞強記真天神也!”此言雖因驚喜而發,卻未免有些誇張。

不過這諂媚之言卻被他親切的笑容所淡化,李世民倒覺很受用,又問:“你是隴西人還是趙州人?”

李義府依舊在笑,卻略帶一絲苦澀:“臣是瀛州饒陽人。”同樣姓李,李與李卻大不相同。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自魏晉以來就是名門望族,在五姓七望之列,瀛州李家卻籍籍無名。按老規矩,即便考上科舉寒族子弟也不及名門子弟的官職優厚,前途甚是艱辛。

“瀛州人?朕聽你說話不像河北口音。”

“因祖父在蜀中為官,一門客居他鄉,口音變了。”

“你祖父官居何職?”

李義府更覺慚愧:“區區八品縣丞。”即便家門不旺,祖上若是高官也可適當照顧,但他祖父僅是芝麻官,那便無望了。

既非名門子弟,又不是名臣之後,李世民興致有些索然,一旁的馬周卻插言道:“聖上以才取士,不分門第,本官昔日貧困難自養,寄食於他人,如今不也身居宰執?你多多勤勉便是。”

馬周出身的確貧寒,當年只是禁軍大將常何家中的門客。李世民下詔求言,命百官上書議論朝政得失,常何一介武夫胸無點墨,便叫馬周代筆;李世民見常何上書洋洋灑灑、良策甚多,猜到有人捉刀,詳問之下得知其人,立刻召入朝中授以官職,一路高升直至今日,堪稱士林美談。但是關隴四朝一向重用名門權貴,普天之下幾人似馬周這般幸運?

“多承令公訓教。”李義府仍不罷休,“臣願獻詩以頌聖德。”

眾將想必已經到了,李世民實不願多耽擱,馬周卻道:“陛下,此舉子既有忠心,不便卻之而沮天下讀書人之望。”也不知他是出於對寒門子弟的同情,還是真心覺得這個李義府有才幹,竟一再幫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