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是生活方式,鬥茶是社會時尚(第2/2頁)

宋人將點茶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又形成了一種叫作“分茶”的高超茶藝。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夠通過茶末與沸水的反應,在茶碗中沖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成書於北宋的《清異錄》記述說,“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茶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幻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有點像今日咖啡館玩的花式咖啡:利用咖啡與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顏色,調配出有趣的圖案。

據說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便是一名分茶高人,擅長“活火分茶”,她的不少詩詞都提到分茶,如《滿庭芳》詞中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之句,《曉夢》詩有“嘲辭鬥詭辨,活火分新茶”之句。宋徽宗也是茶藝好手,著有《大觀茶論》,還曾親手表演分茶技藝:宣和二年十二月,“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

宋朝也流行“鬥茶”,不論是下層社會的市井人物,還是上流社會的士大夫,只要有閑暇,都喜歡坐下來,擺上各種茶具,煮水點茶,看誰的茶葉、茶水出眾,茶藝更高超。今天我們還可以從一些宋元畫作中看到宋人鬥茶的盛況,如南宋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錢選的《品茶圖》、元初趙孟的《鬥茶圖》。宋人鬥茶主要是“鬥色鬥浮”,即以茶湯的顏色與沖出來的茶沫決勝負,茶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茶沫以“咬盞”為佳,所謂“咬盞”,即湯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

對宋人來說,點茶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解與塵心消百事”的生活之道。許多宋朝士大夫都撰文述說茶道,如蔡襄著有《茶錄》,黃儒著有《品茶要錄》,周絳著有《補茶經》。宋代的點茶之道,傳入日本,便成了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日本抹茶。日本《類聚名物考》說,“茶道之起,由宋傳入”。倒是在中國本土,由於明代廢了團茶,改用散茶,點茶技藝自此衰落。從團茶到散葉,本是由繁入簡,不過數百年演化下來,散茶的泡茶法也能形成繁復的茶藝,最典型者,莫如今日的“潮汕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