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治突發風疾,媚娘臨危參政

一.李貓弄權

顯慶五年四月,李治結束在並州的巡遊,但他沒有直接回長安,而是去了洛陽。一者合璧宮修建完畢,他和媚娘想到新宮殿住住;再者東征百濟的戰爭已經開始,東都洛陽更便於接受戰報。這次不僅是皇帝、皇後、太子,連中書門下、尚書六部、禦史台乃至嬪妃、皇子、宮人全都移至洛陽——李治亮明態度,不破百濟誓不西還。

或許是皇帝的堅決態度使然,這場仗一開始就打得很漂亮。昔日李世民東征高麗兵敗而回,大唐意識到水軍的重要,因而從貞觀二十一年起大造海船。這項工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且不論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單單運輸就要走過大半個天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保證海船質量,造船所用木料都是從劍南諸州采伐而來的長達百尺的良木,通過水路自巫峽運達江淮;並召集江南十二州的能工巧匠精心修造,再由海路北上並完成試航,最後抵達青州、萊州備戰。功夫沒有白下,通過十多年努力,大唐已擁有數百艘大規模海船,其中不僅有運送輜重糧草的儲備船,更有許多又快又堅固的戰艦。

蘇定方率大軍自成山渡海,直逼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百濟王扶余義慈聞報大驚,匆忙調集一切可以調動的軍隊南下布防,意欲將唐軍阻於海上。可螳臂豈能擋車?蘇定方非但馳騁大漠勇不可當,指揮水軍也頗有法度,在海上排出一字長蛇陣,乘風破浪直撲敵陣。百濟軍雖有保家衛國之心,無奈數百艘船無邊無沿,根本防不勝防;左右兩翼唐軍迅速登陸,迂回防線之後,兩面夾擊。百濟軍大亂,被唐軍斬殺數千人,余者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大唐旗開得勝,順利占據熊津江口,繼而水陸並進,向百濟國都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步步逼近。

戰報傳到洛陽,李治君臣自然很高興。不過隨著好消息而來的還有一個不大的壞消息——給東征軍運輸的一批糧草因在海上遭遇風浪,翻船沉沒。

宣政殿朝會上,李義府將此事上奏,並且大發議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需補給關乎成敗。負責運輸糧草的青州刺史劉仁軌難辭其咎,必須嚴厲懲處以儆效尤。”

李治似乎完全沉浸在旗開得勝的喜悅中,並沒把這件事看得有多嚴重,只是漫不經心地問道:“依愛卿之意,該如何處置?”

李義府一反平日“微笑和善”的態度,滿臉憤慨道:“軍資糧草皆百姓血汗。劉仁軌為官失職釀成大禍,不斬之,無以謝天下百姓!”莫看他一臉凜然正氣,其實此事根本就是他私下搗鬼——當初劉仁軌審理畢正義案,搞得他狼狽不堪,覓得良機此仇焉能不報?

劉仁軌負責此次東征的糧草運輸,事關三軍安危,豈敢玩忽職守?在這批糧食運送前他已觀察到海上天氣變化,決定推遲出海。李義府卻認準這個報仇的好機會,以中書之令相壓,硬逼他按時發船,結果真出了問題。事後李義府又派心腹監察禦史袁異式去調查,臨行前特意暗示:“君能辦事,何憂無官?”

袁異式心領神會,到達青州後立刻拿出袁公瑜當初逼長孫無忌懸梁自盡的架勢,冷言冷語道:“您在朝中得罪了誰,想必自己心裏也清楚,我看您還是早作打算吧。”若是泛泛之輩聽到這些話早就被嚇住了,與其被害得身首異處、家破人亡,不如自我了斷保家人平安。但劉仁軌昔日當個小縣尉就敢打死四品官,豈是幾句大話能唬住的?他相信朝中還有公正的聲音,當即毅然回絕:“本官既然失職,自當受國法處置,就算明正典刑斬首市曹,亦無所懼。可若要我草草一死趁仇人之願,劉某人絕不甘心!”袁異式再三恫嚇大話說盡,終究奈何不了他,這才暫時將其拘禁,將案卷上繳朝廷。李義府一心要將他置於死地,於是親自出馬,在李治面前告這一狀。

朝堂之上群臣以異樣的目光看著李義府,如此構陷於人實在明目張膽,但卻沒人敢說什麽,就連許圉師也欲言又止——李貓二次回朝任相足見聖眷之深,一到任便治死李崇德足見手段之狠,況且最近他又修成《氏族志》,頗得皇帝、皇後贊賞,正是炙手可熱之時。

因“志”與“治”同音,觸犯聖諱,新修訂的《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敘天下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共列九等。自皇族李氏以下,當今皇後武氏與元貞皇後獨孤氏、太穆皇後竇氏、文德皇後長孫氏並列;除此四家後姓之外,酅(xī)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仆射皆為第一等;文武二品官及參知政事為第二等,再往下按官職品級以此類推,官高者等級高,官低者等級低,五等以上才算士族。更狠的是,官職決定的姓氏等級僅包括本人和至親子弟,就算是出自同族也必須各算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