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執意東征,媚娘第一次面臨政治危機

一.東征不利

《詩緯》有雲:“十周叁聚,氣生神明。戊午革運,辛酉革命,甲子革政。”依古經讖緯之意,凡戊午、辛酉、甲子之年,天下當有變革。媚娘信奉神明,李治自從患病以來也開始染指鬼神之事,顯慶六年(公元661年)正是辛酉年,帝後皆有改元應讖之意。李義府乘風順旨,聲稱蜀地有神龍升天的祥瑞,遂於二月改元龍朔。

經過蔣孝璋、上官琮的悉心醫治,加之郭行真的丹藥,李治的風疾逐漸好轉,雖然頭暈目眩的毛病無法根除,氣色卻比先前好了不少。李治似乎也漸漸適應了這種“半隱退”的生活,食欲有所增進,隔個十天八天的也能與媚娘共赴巫山。時值三月,他還振作精神在洛城門大宴群臣及外夷首領,共賞《神功破陣樂》,觀看禁軍操練;向天下證明自己身體尚佳,以此安定人心。

就在激昂雄壯的樂聲中,李治當眾宣布,親統三軍征討高麗。

群臣無不苦笑,這不是信口大話麽?今上比不得先帝,莫說此刻有病在身,只是強打精神,就算無病無災他又豈是統兵之才?百官紛紛勸諫,李治卻一再堅持,最後媚娘站了出來,稱:“蕞爾小邦,何勞萬乘之尊?君王有事,臣子當之。”李治才無奈作罷——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又是帝後串通好的一場表演,借此向天下公示東征高麗的決心,無論如何這一仗都要打!

至此,一切反對東征的異議只能偃旗息鼓,朝廷上下全力備戰。不但按原計劃派遣蘇定方、契苾何力、程名振、劉伯英、龐孝泰五路大將,又命宰相任雅相親臨戰場,充任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馀道行軍總管,調遣回紇等三十五部胡兵參戰;又從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招募新兵四萬四千人,南北夾擊、水陸並進,奔赴遼東——這場聲勢浩大、急功近利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平心而論,李治和媚娘並未輕敵,高麗一隅之地能夠抗拒中原王朝六度征討,實力自是不弱。因而此役用兵之多、名將之眾皆是大唐定鼎以來未曾有過的,他們想以泰山壓頂之勢將高麗國徹底摧垮。

不過事與願違,戰鬥剛一開始後方就出了問題。百濟政權雖被唐朝消滅,但一個立國六百載、擁有四百萬人口的國度豈會那麽容易被征服?新領土並入大唐時間尚短,改制也進行得不徹底,根本來不及收攏民心,加之唐軍得勝驕狂,幹了不少搶人財物、掠人妻女之事,大軍屯於境內尚可震懾彈壓,一旦開赴高麗前線,百濟人的反抗之火便熊熊燃燒起來!

義慈王有個小兒子,名喚扶余豐,因百濟結好倭國(日本)牽制新羅,早年即被送往倭國為質,也因此躲過了亡國被俘的命運。如今百濟舊將福信、僧人道琛據守周留城,又把扶余豐從海外迎回,舉起了復國大旗,並與另一位抗唐武裝的首領黑齒常之聯合。

黑齒常之乃百濟西部人,身高七尺、形貌英武、有勇有謀。他本是百濟一個小州的刺史,戰敗後投降蘇定方;但沒過多久就因不滿唐軍和新羅人的壓迫而再度反叛,占據任存山,集結流亡部眾三萬多人。兩路抗唐武裝聯結,頓時聲勢壯大、從者如雲,挫敗唐軍數次征剿;黑齒常之英勇善戰,很快轉守為攻,所到之地百濟舊部紛紛倒戈歸降。僅僅兩個月時間,二百多座城池重新豎起百濟王旗。此時大部分唐軍已與高麗接戰,朝廷再度提拔王文度為熊津都督,命其戡亂;原以為此人為雪前恥必會英勇奮戰,怎奈王將軍實在命運不濟,剛到百濟就一病不起,沒幾日竟嗚呼哀哉。朝廷只好又命劉仁願接任都督之職,並就地任命白衣從軍的罪臣劉仁軌為帶方刺史,協助平叛。

後方出了亂子,前線自然也受影響,相較之下蘇定方的南路軍還算順利,但北路諸軍卻幾乎無進展。淵蓋蘇文與唐軍交手頗有經驗,命令全軍堅壁清野,根本不打野戰;又派其子淵男生率精兵數萬固守鴨綠江,唐軍受阻於天險,無計可施……

因戰局不利,本來銷聲匿跡的反戰之聲又漸漸復萌,最終上達天聽。但媚娘一心要建這份奇功,豈能半途而廢?又擺出那副馴獅子驄的架勢,堅持要把這場戰爭繼續下去。

宣政殿奏對之際,許圉師把不利的軍情一一做了匯報,最終請示道:“三軍在外,憑借者乃糧。北軍列於邊陲,輜重糧草輾轉千裏方達營中,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而今進不能取,士氣消靡。南路雖毗近平壤,然則百濟叛軍復起,兵燹綿延,田舍凋殘,不足以為恃,一應軍資皆告援於新羅,或自青萊跨海輸送。黑齒常之等輩數與我軍戰於熊津江口,所謀者便是斷我補給、困我前師。軍情如此,今三軍乃至各部屬吏多有憂慮,倘若江口有失,只怕大軍將有不測……”他這番措辭極為小心,沒敢直言是自己的意見,而推說是下面的呼聲,也未直說退兵,而是拐著彎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