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治突發風疾,媚娘臨危參政(第3/10頁)

二.樂極生悲

顯慶五年秋,一道露布快馬傳至洛陽,振奮了整個大唐帝國。

蘇定方所率的東征軍成功搶灘後,沿熊津江水陸並進,直逼泗沘城。百濟孤注一擲,調集傾國之師在都城以西二十裏列陣,以為哀兵必勝,欲與唐軍決一死戰。可唐軍跨海遠征,又何嘗不是背水一戰?劉伯英、劉仁願等將甘冒矢石沖殺在前,一鼓作氣盡銳出戰,僅一個沖鋒就擊潰了百濟大軍,斬殺一萬多人。

與此同時,金春秋派大將金庾信從東路反攻,經過一番血戰,攻克百濟重鎮黃山(今韓國忠清南道連山),與唐軍會師。戰事發展到這個地步,百濟已危若累卵,而內部矛盾更加快了它的覆滅——戰敗之際百濟王扶余義慈驚恐萬分,與太子扶余隆倉皇北逃,只留下次子扶余泰堅守國都;唐軍旋即兵臨城下,將泗沘城團團包圍。

國王和太子棄社稷而逃,都城內人心惶惶,哪還有抵禦的鬥志?扶余泰見眾心不穩、各自欲逃,情知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又怨憤父親和兄長不負責任,一氣之下他幹脆自立為君,以國王的名義激勵將士,想要最後一搏,不料反倒弄巧成拙。

太子扶余隆之子扶余文思尚在城中,得知叔父自立頓時絕望。他身為嫡長孫是百濟王位的未來繼承者,眼下叔父僭位,莫說社稷已難保住,就算能僥幸擊退唐軍,祖父和父親還能回來繼續統治嗎?即便他們回得來,叔父還肯把王位交還嗎?扶余文思心灰意冷,索性率領部下墜城投降。

王孫率先降唐,城內剛凝聚起的一點兒士氣立時瓦解,官軍百姓如開閘一般,爭先恐後往城外跑。扶余泰勃然大怒連殺數人,卻根本遏制不住投降的人潮。唐軍趁機發動進攻,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取城樓;扶余泰眼見大勢已去,只得放下武器,氣餒地跪倒在蘇定方馬前。

隨著都城陷落,百濟軍民萬念俱灰,遊散在外的部隊紛紛解體,群龍無首的各城官員陸續豎起降旗。義慈王與太子隆走投無路,也只得向唐軍投降。短短一個月時間,百濟五部、兩百多座城池全部歸降——至此,立國六百余年的百濟宣告滅亡!

從發兵到勝利僅用半年時間,洛陽君臣狂喜。李治立刻下令,百濟全境改旗易幟,化為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下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以投降有功的當地酋長分任刺史、縣令;以扶余義慈為首的百濟貴族全部押解回唐,避免他們東山再起。

顯慶五年十一月戊戌(公元560年12月8日),李治身披絳紗衣、頭戴武弁,登上雄偉的則天門樓,再度接受獻俘,武皇後不出意外地站在他身邊一同接受獻俘。而城下進獻俘虜的又是蘇定方——短短三年間,這位大將討滅三國,生擒賀魯、都曼、義慈三位國王,這不僅是前所未有的功勞,更是百年難遇的傳奇。時至今日,李治已沒什麽可以嘉獎他本人的了,於是晉升其子蘇慶節為尚輦奉禦,父子俱至通貴。不過蘇定方對這些賞賜已不甚在乎,若不是眼前這位天子的支持和信任,他豈能在年近古稀之時成就這麽大的功勞?今日之榮耀遠遠超過那些曾壓在他頭上的關隴宿將,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相較前兩次獻俘,這次的場面更壯觀。義慈王、太子隆、皇子泰等九十三名百濟王族官員皆綁縛雙手,跪在天街上;在場觀禮的除了文武官員、禁軍將士,還有洛陽城的百姓。李治站在城樓上,一覽無余,心潮澎湃。就在幾天前許敬宗已請求議定封禪禮,這無疑預示著盛世來臨,昔日父皇三度籌劃封禪而未成,這個夢想也要由他來實現了。百濟已平,掃滅高麗的那一天還遠嗎?他超越父皇的那一天還遠嗎?他昂首挺胸,傲然注視著這一切——三軍將士鎧甲鮮明,都在為勝利而歡呼;百姓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五顏六色的旌旗在風中飄擺,青龍、白虎、朱雀、金牛等瑞獸仿佛都活了,張牙舞爪地從旗幟上遊了出來,在空中飛舞盤旋,幻化出各種形狀;繼而蒼穹散發出奪目的光亮,金光萬丈雲霧翻滾,無數光點傾瀉而下。

下雪了麽?李治揚手去摸,卻毫無感覺,不禁揉了揉眼睛。那些光芒仍在……不!不是雪,是神光!是天神降臨賜予他福祉!李治激動地張開雙臂,想要迎接祥瑞,然而那些流螢般的光點卻越來越多、越來越亮,甚至變得有些刺目!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模模糊糊,瑞獸、將士、百姓都扭曲地晃動著,蒼天與大地竟交匯重疊在一起……

城樓之下摩肩接踵,千萬雙眼睛注視著則天門,大家不僅在贊頌國家的強盛,同時也在爭睹皇後的美麗。忽然看到皇帝張開雙臂不住搖晃,百姓愈加興奮:“快看!皇上在向咱致意呢!”頓時城樓下人聲鼎沸,“萬歲、萬萬歲”的呼聲響徹天地。如是者再三,站在一旁的皇後突然握住了皇帝的手,皇帝進而攬住皇後的肩膀,兩人交頭接耳親切地說著什麽。百姓哪裏想到會看到這等情景?這真是乾坤和諧、帝後恩愛的一刻,大家愈加歡騰;尤其人群中還有許多貴婦,見到這一幕都不禁掀開冪籬,無比羨慕地望著那個全天下最幸福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