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高岡的驕傲

位於大阪的日本知名設計團隊“graf”和設計師戶田佑希利在2012年9月共同提出了一個創意,就是用黃銅鑄造技術生產一些以蘋果、洋蔥等果蔬為原型的實用小物,盡量逼真地再現原型,同時充分發揮實用功能,這就是他們創作的“cut piece”系列。

“cut piece”系列中的仿真蘋果采用1/3個蘋果的造型,高8厘米,長和寬各為4.5厘米。120度的開角很容易和打開的書本吻合,所以可以用作鎮紙和立體書簽。如果你想跟著菜譜學做飯,它就是解放雙手的最佳選擇。而仿真洋蔥做成的是切片形狀,高8厘米,長7厘米,厚1厘米,由三個可拆卸的環形物扣在一起組成,像一層層剝落的洋蔥瓣一樣。這是專門用來做鍋墊的,三個不同大小的洋蔥瓣適用於不同尺寸的鍋子……不過這些小物並不便宜,售價均為10260日元一個(合616元人民幣)。

價格如此之高,產品工藝自然是馬虎不得的。據“graf”的負責人服部滋樹介紹,這些產品都出自富山縣高岡的工匠之手。正如景德鎮被譽為中國的“瓷都”一樣,高岡也以手工銅器聞名日本。高岡生產了日本90%以上的銅器,包括幾乎全部的佛具產品。

高岡最早被世人了解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萬葉集》的編纂者之一大伴家持曾在此擔任國家官吏,並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歌,現在高岡車站還有大伴家持的銅像。到了江戶時代,統治者在這裏建造了鑄造工廠,並招聘來自鑄造業發祥地——河內丹南的金森彌右衛門等7名優秀工匠。鑄造工廠的規模越來越大,高岡也漸漸發展為生產銅器和漆器的工業化城市。一開始,早期的鑄造廠只是生產鍋、茶具等日用品,以及鋤頭、鐵鍬等農業器具。明治時代頒布“廢刀令”之後,一些造刀匠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加入銅器生產的行業中。這些刀匠有成熟的審美觀,在他們的影響下,鑄造廠的產品也從日用品發展為美術工藝品。“二戰”期間,由於生銅匱乏,高岡開始用鋁生產軍用飛機零部件,因此在戰後,高岡的鋁工業也得到了發展。

“graf”蘋果鎮紙與洋蔥鍋墊

“cut piece”系列仿真蘋果

“cut piece”系列洋蔥切片

中心市街地、高岡古城公園、金屋町……在高岡的每個街頭幾乎都可以看到銅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人們心中的高岡地標——高岡大佛。大佛位於JR高岡車站附近,步行10鐘就能走到。它與奈良、鐮倉大佛並稱為日本三大佛像,同時也是指定的城市文化財產。大佛高15.85米,重65噸,無論是鍛造還是著色,全部由高岡的工匠們親手制作,耗時30年才得以完成。所以可以說,高岡大佛集結了高岡銅器工匠的精粹,它既是高岡市的象征,也是市民們的驕傲。

除了銅器、漆器、鋁之外,高岡還有許多工廠加工黃銅、錫等金屬。比如以前作為高岡銅器分包公司的黃銅制造商“Futagami”和錫加工工廠“能作”至今仍在運營。高岡所有的工廠基本上都保留了傳統的制作工藝,生產過程確實比現代工藝更花費時間,但更能體現工匠的技藝。他們采取分工作業的方式,有專人負責熔銅、煉爐、形狀分解以及細部鉆刻等,因此一件產品需要經過許多工匠之手才能完成。高岡是一個極具手工制作能量的城市,工匠們雖然分屬不同的領域,但都有高漲的制作熱情和精湛的技藝,其中60歲以上的資深老工匠占比高達28%。所以在高岡制作出來的每一件工藝品線條都極其優美,完全感受不到金屬的堅硬質感。

不過,現在的高岡也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20世紀末的泡沫經濟影響了日本的各行各業,高岡的工藝品也沒能幸免。1990年之後,銅器銷售量不斷下滑,到了2003年,營業額只達到最高銷售紀錄的一半。另外,老工匠過多就意味著新鮮血液不足,當地的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重復老一輩單調的生活。因此,高岡的存續出現了危機,很多人開始擔心這裏的未來。

為了振興高岡的工藝產業,高岡設計工藝中心推出了“傳統工藝產業技術人員培養計劃”,面向全日本招收想要從事工藝生產行業的人,為他們提供為期一至兩年的金工或漆工方面的培訓。根據專業和課時的不同,培訓費用也不一樣,其中課時最多的是為期兩年的“基礎課程”與“研究課程”,每周四下午6點到9點學習3個小時,一年共上28次課,總學費為36000日元(合2160元人民幣),國家還會為他們提供培訓補助金。此外,2010年,富山大學和高岡傳統產業青年會還聯合成立了“創意黨”。“創意黨”並不是一個黨派,而只是一個團體。不過這個團體可謂一個成功的產學合作的案例,富山大學藝術文化學院的學生與高岡工匠一起,使用傳統技藝生產有創意的產品。這個團體凝聚了許多熱愛工藝的學生,有些人在畢業後就成了高岡的工匠。他們每年會舉行一次產品展示會,同時也會帶著自己的作品參加全國其他展會。從1986年開始,高岡每年舉辦“高岡手工藝品設計大賽”,作為工藝產業新動向的信息基地,面向全國募集作品,展品多達上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