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高岡的驕傲(第2/2頁)

從2011年開始,高岡商工會和高岡市政府等相關部門還實施了“高岡工藝品展覽遊計劃”,允許普通民眾、廠商、設計師等前來工廠內部參觀,近距離觀摩工匠的工作過程,在專業人士的講解下體驗不同的制作工序。此外,工匠的優秀作品還會在“高岡工藝品市場街”上展出。

《遺留下的歷史觸感》

有些人說,這些東西代表邪惡,你就應該燒了,應該扔了。其實,這些東西是日本人遺留下來的,還有一個就是中國軍隊打勝了日本人時所繳獲的一些戰利品,如鋼盔、服裝、帽子等等。這對於我們解放軍後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比如說鋼盔,其實解放軍第一款正式配發的鋼盔是80式鋼盔,它其實就是借鑒了日本“二戰”時期90式鋼盔的樣子。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形狀、樣子、大小都非常相似,這其實就是一個展品、藏品。當你真正穿戴起來使用的時候,才能判斷它的設計是否方便,是否人性化。

比如日軍的一個靴子,它的牛皮底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鐵釘。而我們的國軍和共軍“二戰”時候使用的是布鞋,是草鞋。在野外條件下作戰的時候,鞋對單兵作戰的實力來說是影響很大的。日本人設計的這雙鞋不僅結實,而且布滿了鐵釘,防滑性能非常好。走在山區、草地、山路上是得心應手,對士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二戰”期間“鬼子”的可裝37發子彈的子彈盒也是使用牛皮來制作的,工藝都很不錯。到了戰爭末期,隨著經濟、軍工產業的衰敗,已經沒有錢拿皮來做子彈盒,也沒有時間做得那麽細了。材質也越來越差,慢慢就使用帆布、掛漿這些材料,後來索性就用帆布來制作。其中也可以反映出軍工產業的衰敗。

日軍給每個士兵會發一本書。書不大,跟我們熟知的《毛主席語錄》差不多。這本小書是《步兵操典》,它裏面寫的都是怎麽開槍、怎麽立正、怎麽稍息;或者進攻應該用什麽隊形,防禦應該用什麽隊形;挖一個掩體應該怎麽挖、挖多高多深,都是有標準的。國民黨軍隊也有這樣一本書,也叫《步兵操典》,但訓練上完全大打折扣,不如日本單兵。日本人比較一根筋,說一不二,書上怎麽寫,他就怎麽練。中國人老想差不多行了,幹嗎那麽認真啊。大家都是這麽想,所以一步一步下來我方的單兵訓練效果就差了很多。這其中也有一定的經濟影響,有句話說:“神槍手都是子彈喂出來的。”有錢的話,單兵隨便打,肯定能練出來。若每年就打十發二十發子彈,能跟天天打槍的人比嗎?絕對不可能。經濟跟訓練上,雙方一個硬一個軟,都會對單兵的訓練產生很大的影響,最後導致不但武器不如人家,單兵的作戰訓練也不如人家。

“單兵裝備”這個詞,聽著挺唬人的,其實就是日常作戰訓練所需要的東西。拋開衣服帽子鞋這些,首先得有個腰帶和水壺。還得有一個小背包,可以裝一些雜物和食品,這是最基本的配置。美國人拍了一部電影《硫磺島來信》,裏面也比較考究,但它犯了一個特別致命的錯誤。

電影裏有個叫栗林的中將,他在劇中系了條腰帶。那條腰帶叫“略刀帶”,首先當然是有褲腰帶的作用,其次它上面有鉤或者環,用來掛日本軍刀。栗林中將把這個腰帶系在了衣服外面,當成武裝帶使用,錯誤地使用了這個刀帶,這是非常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軍工對於單兵來講,最重要的就是武器和裝備生產,由軍工行業來負責。《鬼子來了》是一部道具上很考究的電影,但裏面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裏面軍官使用的是士官的刀。姜文演的馬大三被斬首時,他們用了一把95式士官刀,

這個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日軍每個級別都有象征性的裝備,軍官就是要穿軍官的衣服、戴軍官的帽子、使用軍官的刀。士官要使用士官的刀,士兵只能使用刺刀而不是日本刀。現在充斥銀屏的幾乎全都是“抗日神劇”,我覺得醜化侵略者的文藝作品可以有,法國人也拍了有名的《虎口脫險》,把德國人都拍得跟蠢豬一樣,這是一種喜劇形式。而現在很多的抗戰劇和電影以正劇這樣反映歷史,我覺得反而是扭曲了很多歷史真相。

——李科

軍品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