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滿族勢力的擴張(第4/23頁)

明朝援軍的前鋒只有2000人馬。9月11日,他們被300名滿洲士兵輕而易舉地擊潰了。援軍的主力則有6000之眾。皇太極早有準備,事先已派其弟英親王阿濟格率500名滿洲騎兵和500名蒙古兵中途攔擊。但明軍乘霧而來並紮下營寨,使阿濟格大吃一驚。幸虧大霧一度散開,及時將明軍暴露出來,既而又彌漫開來,及時將阿濟格的部隊掩蓋起來。金兵雖在數量上處於1∶6的劣勢,但他們悄悄溜到明軍背後,將其一舉擊潰。明軍倉皇逃向錦州,金兵又尾隨其後一路追殺。

事後,一員被俘的明軍遊擊被帶至大淩河城下,告知城中守軍,援軍已大敗而還,以此來打擊他們的士氣。但明朝又派出一支規模更大的軍隊前來援救祖大壽。大學士孫承宗帶著祖大壽的姻親、總兵吳襄等步騎4萬人,自山海關奔赴錦州。10月7日,金軍獲悉其前鋒已至錦州城外,紮營於小淩河對岸。皇太極立即將帳下護軍分出一半,令其前去迎擊。四天後,他又親自帶領一支部隊,包括佟養性的500名舊漢兵,趕往錦州。與先行出發的護軍匯合後,皇太極便甩下大軍,唯與多鐸(豫親王,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率領200名親隨護軍快速前進。這支精銳的小分隊緣山潛行,趕到小淩河。對岸駐紮著7000明軍。皇太極毫不猶豫,披掛上馬,令部下準備戰鬥。隨後,他一馬當先,全速渡河,沖入明軍營寨。明軍頓時大亂,其兵力雖相當皇太極所率護軍的35倍,卻急忙向城中退卻,金兵則尾隨其後,盡情砍殺。

幾小時後,皇太極又指揮滿漢大軍同明軍主力進行了一次交鋒,並再次獲勝。雖然這次交戰俘獲了一員明軍副將,但前一次奇襲的成功才是最輝煌的勝利。當天,皇太極率軍返回大淩河,代善等眾貝勒出營三裏相迎,對皇太極的大膽和果敢倍加贊賀。的確,大淩河及錦州城下的勝利,使皇太極和他的兄弟們拉開了距離。

此時,大淩河城內被困的軍民漸漸糧絕薪盡。皇太極通過對俘虜的巧妙訊問,了解到了這一情況。10月13日,他剛剛凱旋而歸,便決定再次致書祖大壽,告訴他後金已經知道城中的困境,並以保證其財產、榮譽和地位為條件勸其投誠。

滿洲國皇帝,致書於祖大將軍。兵,兇器也;戰,危事也。人未有不願太平,而願戰爭者。即戰而獲勝,豈若安居之樂乎。我屢遣使議和,爾君臣自視如在天上,而卑視我,竟無一言相報,我是以忿而興師。自古以來,兩國構兵,不出戰與和二者。今和議既絕,朕故留兵居守,親率大軍深入。幸遇將軍於此,似有宿約,深愜我仰慕將軍素志。意者天欲我兩人相見,以為後圖乎。

但祖大壽並無回音。

幾周前,皇太極離開大淩河時,祖大壽曾遣軍出城,企圖奪回被金兵占領的城外西南各台。那次行動雖未成功,但當時頗令皇太極擔憂。為此他還專門召集群臣,商議防止祖大壽主力大舉突圍的對策。而現在,皇太極在大敗孫承宗後,變得信心十足,遂決定引誘祖大壽軍再次出城。10月14日,他派遣部分士卒和炮兵悄悄朝錦州方向運動。走出10裏後,鳴放數炮,便返回大淩河,並故意揚起灰塵,裝作一支大規模援軍。同時,皇太極率其護軍佯裝退卻,伏於山內。祖大壽見金軍棄營而走,果然中計,遂再次出兵攻打城外西南各台。明軍剛剛架起雲梯,皇太極的護軍便掩殺過來,殺死殺傷明軍數百人。在這場戰鬥中,祖大壽損失不大,但心理上似乎受到了沉重打擊。從此,大淩河守軍便將自己封閉起來:緊關城門,不敢復出。

但城外的明軍對突圍仍抱有希望。因為皇太極在小淩河的勝利不過是一次小規模戰鬥。在那次戰役中,他顯示了自己的膽略,但孫承宗援軍的主力並未真正與其護軍交鋒。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雙方還未進行過真正的較量。當然,金軍曾以迅速、隱蔽和突然的行動,打敗過前來援救大淩河的明軍;但如果遇到嚴陣以待的明軍主力,他們怎麽辦?那時他們的結局又將如何?

1631年10月19日,張春率百余名戰將和四萬步騎,渡過小淩河向大淩河城進逼。這支大軍的行進緩慢而謹慎,一過小淩河便掘壕築寨,排開車盾槍炮。後金的哨探很快發現了這支明軍的位置,報告了皇太極。皇太極遂留下一半人馬繼續圍困大淩河,親自率領另一半人馬前往迎擊。但他看到明軍兵多將廣、壁壘嚴整之後,又改變了主意。為了避免遭受太大傷亡,他下令撤回大淩河。

張春停了三天才率軍繼續前進。10月22日淩晨四更時分,明軍起營出發。由於天色昏暗,明軍進至離大淩河城15裏處,才被金軍哨探發覺。皇太極迅速集合人馬,率滿、蒙、漢軍2萬人迎戰兩倍於己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