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滿族勢力的擴張(第2/23頁)

1629年11月,皇太極決定向明朝內地,即關內的中原地區發動第一次進攻。他令阿敏為攝政,留守沈陽,自己則率八旗軍突破喜峰口,一直打到北京城下。金兵對北京的進攻雖被祖大壽擊退,但他們仍攻破並占領了關內四座重要城鎮:灤州、遷安、遵化和永平。皇太極對四城軍民采取安撫政策,令金兵嚴守軍紀,並盛情接納明朝降官,其中包括當地行政官員、衛所軍官和三名高級將領:孟喬芳、楊文魁、楊聲遠。副將孟喬芳及其部眾,立即被邀至山海關附近皇太極的營壘之中。皇太極極力表現得平易近人,以便同明朝皇帝的深居簡出形成鮮明對比。他設宴汗帳,款待明朝降官,以金杯賜孟喬芳酒,並說道:“聯不似爾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飲食也。”於是孟副將便歸順了後金。

皇太極就這樣借占領四城之機,表達其渴望招納漢人、歡迎明朝降官的心曲。1630年4月,皇太極返回沈陽,阿敏奉命至前線督師,於5月初抵達永平。不久,總兵祖大壽率明軍反攻,阿敏丟了灤州。軍中大臣勸他守住其余三城,保護城中百姓。他非但不從,反向幾年來因皇太極不斷擴大其權力而日益活躍的漢人大發怒氣。6月,阿敏下令對遷安、永平實行屠城,只留少數婦女。在這場野蠻屠殺之後,他將所有家畜、財物及幸存的婦女掠作戰利品,拋下幾座空城遁身而去。明軍很快消滅了少數留守的金兵,輕而易舉地收復了這些殘破的城鎮。

皇太極得知阿敏屠城後為之大怒。1630年7月,阿敏回到了沈陽,皇太極拒絕對這場屠殺承擔任何責任(他與此暴行毫無幹系),宣布阿敏為國賊,將其逮捕。諸貝勒大臣訊問阿敏後,議請誅之。皇太極命從寬處罰,遂將他幽禁起來。10年後,阿敏死於幽禁之所。

將阿敏逮捕治罪,大大強化了皇太極的實力和權威。如今,不僅主要對手已被消滅,而且阿敏的鑲藍旗也落入了皇太極的親信堂弟濟爾哈朗手中。這樣,皇太極不僅直接控制著八旗中的兩旗,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另一旗的行動。同時,阿敏的行為更增強了皇太極繼續安撫漢人以贏得其支持的決心。當時他認為,阿敏的野蠻行徑是對漢人缺乏了解的結果,因此滿族人需要進一步學習文物之邦的基本義理。

聞諸貝勒大臣,有溺愛子弟不令就學者,殆謂我國雖不讀書,亦未嘗誤事。獨不思上年我兵之棄灤州,皆由永平駐守貝勒,失於救援,遂致永平、遵化、遷安等城,相繼而棄。豈非未嘗學問不明義理之故歟?

遂令滿、漢官員子弟,8歲以上15歲以下,皆就學讀書,聲稱二三年內,“就學者既眾,我等將成禮義之邦。”

占領永平的直接後果,是皇太極更加羨慕漢族的統治方式,更加依賴漢族合作者在政治上對他的啟迪。在事件爆發後的第二年裏,他經常求教於參將寧完我。這是一個為滿洲政權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的遼東邊民。1633年,在皇太極欲將金朝作為自己治國的楷模之時,正是寧完我向他提出,要理解文治的藝術,就應閱讀“四書”;要改進戰術,就應研究孫子等軍事家的著作;要探究王朝興衰之理,就應求助於《資治通鑒》。也是這個寧完我,主張依仿明朝六部之制,草擬六部章程,以管理後金政府。六部(建於1631年8月5日)分別由一名貝勒主管,但大部分實權掌握在承政、參政等官員手中,並由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總管。漢人在六部中的作用雖相當有限,但行政官員作為一個整體,同皇太極任命的監察官一道,實際已取代了貝勒的作用。幾年之後,徒有其名的貝勒分主六部之制便廢止了。

占領永平的另一後果,是由願意為滿族效力的漢族士兵組成了獨立的漢軍。其實,自1626年以來,就已經有漢族軍隊同滿族人並肩作戰了,那時他們主要是隸屬各旗的使用中國火炮的炮兵。在皇太極看來,這些“烏真超哈”(滿語,意為重兵)不如他的滿族武士兇猛、勇敢,但在攻堅戰中他們確實是有效的突擊力量。永平守軍投降後,後金統治者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是將他們編入各旗作“烏真超哈”呢,還是組建一支由忠誠可靠的漢官統領的獨立部隊?最後他們選定了後一方案,3000名漢族士兵(其中可能有從後金占領的東北地區征募來的漢人)組成了“尼堪超哈”(漢軍),由一名雖非境外居民、但已忠心耿耿地為後金效力了14年的明朝降官統領。此人名叫佟養性,和許多遼東籍明軍將領關系密切。1616年,他與努爾哈赤暗通書信,密謀叛明降金。後來,明朝查獲了這些書信,將佟養性逮捕入獄。但他越獄逃走,投奔了後金。努爾哈赤封他為男爵,並妻以宗女,以示褒獎。從此,佟養性便成了後金的額駙(滿語,意為駙馬)。1621年,他協助努爾哈赤攻破了遼陽。現在,他奉皇太極之命統領新建的“尼堪超哈”,並準備投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