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北京的陷落

聞說淮西地,

盱眙古戰場。

寇來千裏白,

日下數山黃。

行客欣遺灶,

居人倚短墻。

中原半如此,

何計出風霜。

李雯:“道出盱眙見賊所燒殘處”
李雯、陳子龍、宋徵玉:
《雲閑三子新詩合稿》,第六卷

明末農民起義是由於17世紀30—40年代接連發生的饑荒,以及明朝政府的普遍癱瘓造成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明代文獻,將起義的原因歸咎於沉重的賦稅。大多數官方史料則認為拖欠軍餉、給養不足及強迫征兵,是起義的導火索。起義軍的主要成份是農民,而其領袖通常是職業軍人、驛卒和土匪。由於其將領很容易在明軍與義軍之間變換身份,這些起義軍便成為明末社會軍事化之一般模式的一部分。正如總兵左良玉曾向一位地方名士所指出的那樣,明帝國的困境,不是因為義軍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明朝後期的軍隊將領並不想讓起義完全平息。

起義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27年至1631年,陜西爆發了一系列兵變和叛亂,並形成幾股流寇,經常進行劫掠。第二階段是1631年至1636年,起義軍的攻勢雖被瓦解,但起義者加強了聯合,活動範圍也更加廣闊,已波及湖廣、河南和陜西交界處的大部分森林地帶。明朝政府仍然保持著軍事優勢,但洪承疇等文官統帥感到,指揮左良玉那樣的武人將領越來越困難了。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1637年至1641年,各路義軍在張獻忠和李自成的旗幟之下攜手聯合,形成了更為強大的軍隊。雖然1640年他們曾一度聲勢低落,但到1641年3月,張獻忠在襄陽、李自成在洛陽大敗楊嗣昌所率明軍,從而恢復了義軍的力量。在此關鍵的一年之後,明軍失去了優勢,而起義軍的這兩位領袖則萌發了改朝換代的雄心。

李自成起兵問鼎

李自成由義軍將領成為公認的君主,這一轉變發生在河南。1642年,他攻下開封,得到了河南幾位地方將領和士大夫的支持,後來證明,這些人對他創建新王朝的計劃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不過他們並不是最早追隨他的士人。1634年,一個名叫宋企郊的官員,部分地由於脅迫而投降了李自成,並於次年初成為吏政府尚書。但在1641年和1642年,宋企郊卻由於另外兩位士大夫李巖、牛金星的加入而黯然失色。李巖是開封人,因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反對貪婪的士紳而成為當地的傳奇人物。牛金星是李巖的同窗,寶雞人,酷愛飲酒,又是位穆斯林舉人。牛金星曾因痛打過地方小吏而被判監禁。二人都是自願投奔李自成,並都成為重要的謀士。特別是牛金星,他極力鼓動農民軍爭取更多的文人學士的支持。他指出,河南、陜西、山西的許多上層士大夫,因在官場中受到主要來自南方的東林黨人的排擠,而對明廷不滿。

當然,在周延儒於1641年後再拜內閣首輔期間,“小東林”的勢力相當強大。事實上,這些年中復社達到了鼎盛,以至於把持了科舉。1643年的進士考試——這也是明朝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是江南學士之間的一場激烈競爭。一位參加了這次考試並通過了會試與殿試的南方學士,在寫給其兄弟的信中說:

殿試的結果公布出來時,首先看到的是前三名的姓名,那些沒有被取上的開始大哭。我想前三名定會流芳百世。考得差的捂上了自己的眼睛,搖著頭,不願再看。可見人們對此渴望至極。

令人向往的頭三名都被復社成員所壟斷,“一甲”三人是:

1.狀元——周鐘

2.榜眼——宋之盛

3.探花——陳名夏

三人都被視為復社成員,他們此前至少參加過一次復社會議。與此同時,陳子龍等著名的復社成員也被選拔出來而特別推薦於崇禎帝之前;即使在魏藻德取代周延儒作了首輔後,這些南方籍的官員仍繼續在朝中控制著許多重要職位(見下面兩表)。多數大臣都來自南方,而以戶部尚書倪元璐為首的浙江人最為顯赫。都禦史李邦華則是江西的著名學者。

崇禎末年的大學士表

1643年上半年  
周延儒 江蘇
吳甡1 南直隸
黃景昉2 福建
1643年下半年
魏藻德 河南
陳演 四川
蔣德璟3 福建
李建泰 山西
方嶽貢4 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