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鳳閣清鳴 第一節(第6/7頁)

趙頊想了一下,問道:“卿可算過,如此國庫每歲所費為幾何?”

石越脫口答道:“各學院、縣學僅二成生員及學官需國家供給,以八成生員之學費,供其所費,縱有不足,亦屬於有限。以全國計,臣以為便有十萬之士子需入學院,國家需供給者,最多一萬人,各地物價不一,平均每人每歲供給十二貫錢,如此每歲十二萬貫足矣。縱有二十萬人入縣學、州學,朝廷所費,亦不過二十四萬貫——十年之內,能有此規模,便是千古未有之盛事。朝廷豈能吝嗇那區區二十余萬貫?!”

趙頊仔細想了想,確定對財政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心裏不由暗暗松了口氣,卻又突然想起一事,連忙問道:“那似白水潭、嵩陽、橫渠這些書院,又當如何?”

“凡私立學院、書院、縣學,須得有司批準,學生名單送有司備案,按年考核其資格,否則,可取消其學生免役之特權,甚至勒令停辦。朝廷畢竟不可能同時在二百余州興辦學院,臣以為當用三年時間,逐步創辦,以緩解對財政、人員的壓力,如此,朝廷應當鼓勵士紳、商人出資創辦私立縣學、學院,三年之內,私立學校若能保證一定的生員數量,學生成績考核能達到一定的標準,朝廷可以仿照鄉學蒙學的辦法進行嘉獎、免役、抵稅。”

韓維笑道:“創辦學校便能抵稅,又能掙得名譽,相信很多人都樂於辦學。不過如果有人借此多抵稅的話……”

趙頊搖搖頭,背著手笑道:“韓卿過慮了,朝廷不怕他們多抵稅,這點錢,朕舍得出!只須叫有司嚴格審批,不要讓什麽人都可隨便辦學院,以免誤人子弟,便可以了。”

“陛下聖明。”石越真心誠意的說道,趙頊能有這種見識的確也是頗為難得的。

趙頊臉上略有得意之色,正要誇獎石越幾句,忽見石越手裏還拿著一本書,奇道:“難道這學院之上,還有什麽學校嗎?”

韓維欠欠身,笑道:“陛下忘了太學了嗎?”

“太學?”

石越點頭道:“正是。”一面把那本書放在幾本書的最上面,“國家最高官學院,是太學。”

“為了盡可能減少反對的聲音,太學依然維持上、中、下三舍法名號不變。但是三舍法實際上,卻等同於白水潭式的一、二、三年級。太學的生員來源有三:其一,五品以上官員,許子弟一人入學,三品以上官員,許子弟兩人入學;其二,各學院、書院推薦畢業的學生;其三,公開考試。太學總人數不得高於三千,免費入學,供給食宿。上舍畢業,前十名賜進士出身,可直接釋褐為官。其余人等,許參加禮部試,由進士謀出身;不願參加禮部試者或參加禮部試落第者,許參加吏部試,合格者為九品以下官。願為武官者,參加兵部試,合格者,授從九品上武官,優異者,可徑授正九品。太學生員,在太學所習,為五經、論語、算術、射術、地理、律學、史學等科目。”

趙頊聽完,卻不去問石越,反望了韓維一眼,道:“韓卿,卿意如何?”

韓維看了石越一眼,意味深長的答道:“或有深意焉。”

趙頊拿起那本代替太學的書,反復看了兩眼,笑道:“如此一來,太學的學生,只要不太笨,將來都會當官吧?”

“差不多如此。”石越沉聲說道:“陛下,恩蔭補官、任子太濫,是本朝一大弊政,範文正公、王介甫,無不想革除之,臣亦不外如是。但若直接革除,不免將天下士大夫一股腦兒的得罪了。臣以為不如折衷,先將五品以上官員子弟送往太學,待日後徹底糾正此弊之時,至少五品以上官員,便不會過份反對了。”

趙頊與韓維這才知道石越著眼果然長遠,趙頊把手中的書放回那堆書上,笑道:“石子明果然名不虛傳。”

呂惠卿穿著深紫色湖絲長袍,拿著一根玉簽逗弄著鸚鵡,從背影來看,委實稱得上倜儻風流、儒雅端莊。

“皇上與石越幾次徹夜長談,頒布《改官制詔》與《興學校詔》給中書門下的前一天晚上,宮裏的人說,皇上與石越、韓維一直說到三更。”呂升卿低聲說道。

驟風吹過,直吹得呂惠卿的衣袂高高揚起,就連壁間字畫也簌簌作響,懸掛著的金絲籠也不由得東搖西晃。

“山雨欲來風滿樓。”呂惠卿嘆了口氣,說道:“翰林學士這個位置,進可攻,退可守,我就是做翰林學士的時間太短了。”

“想不到石越竟然是石介之後……”呂升卿心中依然耿耿。

“石介之後?”呂惠卿冷笑道,卻不再多說,轉過話題,道:“韓家兄弟一唱一和,現在朝中時興的,都是如何改官制,如何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