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勵精圖治 第七節(第5/6頁)

二、交通網計劃:第一步修葺溝通南方各主要城市的官道、水道;首先當然是修葺從汴京到廣州的官道;以及建設幾個海運港口;然後再從衡州修葺一條通往桂州、邕州的官道,從潭州修一條通往洪州的官道,以及修葺京南西路的官道,加強汴京與四川的聯系等等。整個計劃中,主要官道、水道、港口的修建,就有三十余條,其總費用高達數億貫!而且這不是全部的計劃,凡小城市、小水道的建設,溝通,都詳列名目……全部計劃執行完畢,需要七十年至一百年。平均每年的投入,不低於五百萬貫!

三、建立傳驛網。遍布全國的傳驛網將分為官辦與民辦兩個系統。

趙頊被這個計劃徹底給嚇住了——每年由本不寬裕的國庫投入至少一千萬貫進行如此龐大的開發計劃,而且要持續五年,五年之後,每年還要往上面投入至少五百萬貫!趙頊最初的一瞬間,覺得這個計劃簡直就是瘋狂。他存下來錢,是為了開疆拓土的!如果這樣花下去,又能經得住幾下花?五十萬移民計劃如果成功,自然每年帶來的稅收也有二三百萬左右,但是相比要花掉的錢,這點收入實在太缺少誘惑力了。除非按照慣例,強行征發民夫,那麽國庫倒的確不要為止花掉一分錢,或者按兩稅法的基本精神,“量出為入”,增加稅額?——趙頊絕不想成為亡國之君,如果果真那樣做,絕對是亡國之前奏!

趙頊覺得整個計劃,唯一讓他心動的,就是讓廂軍去軍屯。按著石越的計劃,十五萬廂軍的軍屯,每年為國庫增收一二百萬貫,絕對不是難事。而且還能省掉對這部分廂軍的開支,一進一出之間,相差就達到四五百萬貫了。趙頊的確很贊賞這個想法。

但是對於這個計劃,石越似乎另有一套理論。趙頊想起了那天石越與司馬光在他面前的辯論……

“陛下,臣堅決反對這個計劃。這根本就是引導大宋走向亡國!”司馬光一如既往的沉穩,但是語氣卻是無比的堅定。

“陛下,臣卻以為這是大宋真正繁榮必須付出的投資。”石越雖然針鋒相對,但是語氣始終保持從容。他似乎不願意激怒司馬光。

“隋煬帝的確為大唐的繁榮打了基礎。所謂為王前驅,便指今日之事。如今國庫每年的收入,雖然也有一億貫、石、匹,折算成銅錢,約合六千萬到七千萬貫,但是開銷用度驚人,盡管陛下即位以來財政好轉,但每年能夠節余的錢,也不足六百萬貫。這些節余,要防備邊境之用度,災害之發生。若按蘇轍、石越的建議,則所有節余全部花掉尚且不足。若是一年,或者還可以勉強節約,但是整個計劃,短則五年,長則七十年甚至一百年,國庫如何承擔得起?如此,按例朝廷不得不增加稅收,然而百姓的負擔已經很重,如何可以再加稅?且修路開河,是強征勞役?還是雇工進行?強征勞役,則有官逼民反之虞,陳勝吳廣之事,指日可待!若是雇工進行,則國庫又從哪裏去找出來這筆錢?朝廷處處要用錢,臣以為這等事情,不如留待後世去做。”司馬光的分析,讓趙頊深以為然。

“臣以為並非如此。譬如第一年投入八百萬貫,其中三百萬貫的民屯費用自然暫時看不到回報,但是卻也沒有白白花掉。而只是朝廷將來自百姓的三百萬貫費用,又還給了百姓。從長遠看來,這筆錢是肯定能收回的。其中更有一百五十萬貫,百姓將用力役的形式償還。而修路的五百萬貫,臣非常同意司馬大人的觀點,以為絕對不可以強征民夫,而應當采用雇工的形式——如此,至少有十萬農夫從中獲益,如果我們控制好時間,整個工程只在農閑時進行的話,則無疑有許多的百姓增加了一筆額外的收入;而且,此外還有供給原料的許多工人,也會從中獲益。可以說,朝廷是用這種形式,將五百萬貫稅收還給了民間,而且還修葺了一條從汴京至廣州的官道——百姓們拿著掙到的這筆錢,又可以去生產,去購買,間接又可以提高朝廷的稅收,而官道的修葺,將節省許多的運輸開支,促進從廣州至汴京沿路的流通,於是不僅朝廷,包括百姓,也可以從中獲利……所以,臣以為,克剝百姓自然會導致亡國,但是如果朝廷采用一種溫和而寬厚的方法來進行這個工程,則官民都將從中獲益……”

石越這種經濟思想,無論是趙頊與司馬光,都是聞所未聞的。

趙頊沉思良久,才說道:“石卿所說,的確有讓人茅塞頓開之感。但是朕卻不明白,應當如何去計算這筆巨額資金投入進去之後,間接又能給朝廷帶來多少收益呢?”

這樣復雜的經濟預測,一下子就把石越問倒了。石越顯然沒有料到皇帝會問這個問題,想了半晌,還是老實的搖頭說道:“陛下,要準確的預測這筆投入帶來的效應,給國庫的稅收帶來多少增長,臣暫時還無力做到。可能需要進行許多的統計、分析、計算,才有可能做一些大概的預算。但是它本身能帶來一系列好處,卻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