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勵精圖治 第八節(第6/6頁)

石越這樣一說,趙頊本是聰明之主,立時便知道石越與蘇轍是多麽希望這個新的計劃能夠通過,因此竟然連一點會遇到阻力的東西,都不願意添加進去。他微微笑道:“卿但說無妨,朕登基以來,不知做過多少歷朝未有之事。”

“陛下,臣等是想,這筆錢,不妨想法子讓那些巨商富室來出。”石越謹慎的說道。

“卿欲用何良法?”趙頊饒有興趣的問道。

“臣以為,可以由朝廷公開招募商人出資,供給三萬軍屯廂軍之軍費與軍屯成本,且派人教導軍屯廂軍技術。而三萬軍屯廂軍所生產之蔗糖、陶瓷等物,即歸商人所得出賣,十至十五年之內,朝廷、軍屯廂軍、出資商人,按一成五、一成五、七成的比例分成。軍屯所生產之商品,由朝廷一次性征收百分之五的貨物稅,發給‘長引’,從此過關進場,不再征稅。臣以為軍屯貨物,既可北供京師,又可南下廣州運往海外,利潤本就十分豐厚,且一路再無關場征稅之繁擾,商人必然樂從。而朝廷則坐享其利。為保證公平,朝廷可監督商人與軍屯廂軍簽訂契約,在商人保證供給的前提下,軍屯廂軍每年必須交納足額合格產品給商人,否則則由其賠償損失;而朝廷亦要所有商人,提供資產保證,若其毀約,則沒其資產供給廂軍。”

趙頊半信半疑的說道:“朕頗疑商賈不樂出錢。”

“商人逐利是本性,以五百廂軍計,其一年薪俸成本,不過二千至三千貫,朝廷或給山林,或給土地,雖非熟田,然總不低於四千畝,便是種田,所得亦倍於此數,何況工業之利,又倍於農田。且軍屯地點南北交通暢通,無論運至京師還是遠賣海外,利潤又可至數倍甚至數十倍。其所疑懼者,惟朝廷是否信守諾言而已。臣以為只要略施小計,必有人願意冒險。陛下若以為此策可行,可交由微臣執行,臣以為必能成功。惟望朝廷能信守然諾而已。”石越信心十足的說道,他知道單單省去一筆運輸的成本,以及沿途無數關場的繁苛,這每年用兩三千貫雇一些“高薪工人”並租下至少十年的土地,根本算不得什麽。更何況,所有的商人都明白,與官府合作,雖然有官府翻臉不認人的風險,卻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蘇轍見趙頊已然動心,心中一動,又道:“臣亦以為商賈不足為慮,所慮者,或朝中大臣以逐利見責。且軍屯附近百姓,必然受到影響,或亦有棄農之事,而致使地方守吏駭怪……”

“此未足慮。”趙頊揮揮手,從南方不痛不癢的割出些荒山野地,國庫不僅可以省下三萬廂軍的軍費,每年還坐享稅收與分成之利,一進一出之間,國庫每年便多了豈碼二十萬貫的收入。而且若能成功,推行全國,想想全國數十萬廂軍的軍費全部省了下來……趙頊似乎看到了一個美好的前景。“朕以為此是良策,當交尚書省、樞密院、學士院、諸部寺監共議。”

“陛下聖明。”

“陛下,軍屯廂軍既駐紮荊湖南北路,臣以為其兵器可以一律改用諸葛連發弩……”石越思忖一會,終於還是決定提起此事。

“石卿,軍屯廂軍當是不教閱廂軍,甚少配備軍器。”趙頊以為石越不懂軍中狀況,笑著提醒道。

“既往南方,不得不配軍器。其既在朝廷編制之內,緊急之時,朝廷當依賴之。國朝兵器,諸葛連發弩傳說得自諸葛亮遺法,弩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則取最柔木為之,另安機木,隨手板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又扳木上弦而發。然機巧雖工,其力甚綿,所及不過二十余步而已,非軍國之器。裝備南方軍屯廂軍,甚妥。其鎮壓藩人有余,若萬一有不測之心,與禁軍作戰,則與徒手無異。故臣以為,軍屯廂軍,當配此弩箭。甚至可允許一些軍屯廂軍造諸葛連發弩市賣民間……”石越不憚其煩的向皇帝介紹諸葛弩,其用心無非還是要想辦法引導民風重武。

趙頊遲疑道:“持弩之禁,只恐未可輕弛。”

“禁令空懸已久,百姓持弩者甚眾,臣以為不如廢之。一弩所值亦貴,非尋常百姓所能置,且諸葛弩非軍國器,盜賊所用,遠勝於此,故於朝廷無害,民間防身則甚便,若使部分軍屯廂軍專營此物,亦是一利源。且民間習武,則全民皆兵,此不可戰勝之法。”

趙頊注視石越,思忖良久,方說道:“朕亦以為可,然猶須問韓絳、呂惠卿、文彥博,此事不可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