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安撫陜西 第四節(第5/6頁)

“自然是宋人。”史十三笑道:“那來刺殺學士的刺客,只怕十之八九,都是宋人。不過是為了三千兩黃金罷了。不過學士亦大可放心,只要嚴加防範,擒殺幾個刺客,梟首於轅門之外,那別的刺客,自然也就退了。黃金自然招人喜愛,但是性命卻更加要緊,我們既不忠於大宋,更不會忠於西夏。”

李丁文悠悠說道:“端的是好計謀。那麽,在下倒有個不情之請。”

史十三笑道:“既是不情之請,就不用說了。你無非是想借我的首級一用,來震駭刺客。但是我卻非常愛惜自己的生命,這是斷然不肯的。”

侍劍冷笑道:“這只怕由不得閣下。”

“不得放肆。”石越喝道,一面向史十三抱拳道:“大好男兒,不能為國家效力,實是可惜了。但是閣下報警之高義,在下亦不至於恩當仇報。請!”

史十三腳尖一點,躍上馬背,穩穩坐了,笑道:“多謝學士,後會有期。”說罷雙腿一夾,一陣黃塵往洛陽方向去了。

“此人亦是豪傑也。”石越望著史十三遠去的背影,嘆道。

“公子不當放了他。”李丁文不以為然的說道,“我看他身手非凡,若能取他首級,後面的刺客必然知難而退。”

“我豈能為不義之人?”石越不悅的說道,“先入關吧。今晚便在潼關歇息。”

自從邂逅史十三之後,石越一行便加強了戒備,並且路上也不再耽擱,從潼關到長安,不過三百裏路程,全是平整的官道,數日便至。

出洛陽至長安,石越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路所見大山,十之八九,都是光禿禿的。北魏孝文帝遷都,為營建洛邑,幾乎伐盡陰山之木;隋唐為修築長安與洛陽二城,已使得關洛一帶無巨木;宋人意識不到砍伐原始森林對環境的破壞,並未有絲毫糾正,泛黃河流域的原始森林,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開封附近無大山,歷來開封用木材,在宋朝建國之初,大都是從秦隴一帶砍伐,到了熙寧年間,秦隴一帶已是良木奇缺。開封府與河北修築堡壘城池用木,大抵都依賴於太行山。這種情況,石越以前並非不知,但是石越以往做官,不過到過江南,對此何曾有半點直觀的印象?且相比工業社會來說,當時的環境亦無吝於人間仙境,對於環境保護,石越更加沒有迫切感。此時親眼所見,內心的震撼,絕非李丁文、陳良等人所能理解。

到了京兆府,石越更覺關中的殘破。此時的長安城,規模不過相當於唐代長安的皇城而已,而人口更是遠不及開封府。

因為地方官制改革初興,陜西安撫使根本沒有衙門,石越暫時便住在原來的永興軍知軍府衙。此時陜西路轉運使劉庠等人尚未上任,石越會見了陜西大小官員之後,便開始籌建陜西路安撫使衙門:擇址開府建衙,在吏部安排的幕職官員到齊之前,要由李丁文與陳良、劉道沖三人,負責起處理全部公文的重任,以盡快讓安撫使衙門運作起來,更快的度過地方官制開始的一段混亂期。

對於森林被歡伐痛心疾首的石越,親自召集工匠們,設計了磚石結構為主的安撫使衙門之後,便帶著侍劍與一群侍衛,巡視各州縣去了。

熙寧十年二月。

陜西路,同州。沙苑監。

沙苑監知監,亦即是同州通判趙知節,小心翼翼的陪同著幾乎是忽然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新任安撫使石越,視察著這個占地一萬五千余頃、監馬六千匹的龐大牧場。

沙苑監地處渭水與洛水之間,是王安石推行保馬法後,唯一一直保留的牧馬監,也是眼下大宋最大的牧場之一。宋朝諸牧馬監一直效率不高,從熙寧二年至熙寧五年,黃河南北十二牧馬監,每年出馬不過一千六百四十匹,可供騎兵使用的戰馬,竟然只有區區二百六十四匹!而十二牧馬監占了良田九萬余頃,每年要花費將近五十四萬貫的成本,所得到的馬匹的價值,卻只有區區三萬余貫,還不到成本的零本,一年盡虧損五十萬貫!

難怪王安石鐵了心要搞保馬法。

置辦牧馬監既無效率,又浪費國帑,既便是可用供給騎兵使用的馬匹,上了戰場,往往也不經戰陣;而若采用保馬法,則擾民不便,一不小心就害得百姓家破人亡。完全依賴貿易市馬,更加不是長久之道。唐代最盛之時,監馬有七十多萬匹,開元時也有四十五萬匹,而現在的大宋,在與遼國互市馬匹之前,軍中之馬與監馬全部加起來,都不過十五萬多匹。與熙河、遼國市馬之後,情況略有改觀,但是至熙寧十年為止,軍馬加監馬,總數也不過二十二萬余匹。而國家馬政則處於混亂之中,基本上是牧監與民戶養馬並存,因為許多牧監廢置之後,田地已租給百姓,一時無法收回,只好讓保馬法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