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肆伐西夏 第二十節(第5/7頁)

此詔一下,梁乙埋在西夏的實力便展現出來了——殿中立時便有半數以上的官員,長跪不起。他們借著夏景宗元昊的名義,反對秉常改行漢制。還有三成的官員則仿徨不定,心存觀望。真正支持秉常改制的,連二成都不到!

秉常悖然大怒,命令武士將這些官員全部攆出正殿。並頒下嚴旨:五日之後再次朝會,敢借故不到者,即斬!有敢服蕃服者,即斬!

同時,秉常又向全國頒布詔令,申明西夏從此要推行行漢禮、著漢服、習漢文、開科舉、建學校、辦報館、整軍隊、輕賦稅、和鄰國、通互市九項大的改制措施。至於其小的條目則更是內容豐富,前三項不論,如開科舉、建學校,就包含奉儒教為國教,開創明理、格物、武學諸科,而軍事學校更是重中之重;整軍隊一項,則是要將西夏軍隊,分成禦圍內六班直、羽林軍、部落軍三種,要重建一只以騎射為主,正軍人數在五萬左右,裝備精良的精銳羽林軍,以此為西夏軍事力量的核心,並且要仿效宋朝創建衛尉寺,將監軍一職徹底職業化,並且深入至每個部落的百夫長一級;而輕賦稅一項,則是規定西夏將用五年時間,逐年減輕賦稅徭役,最終確定十一稅的比率,並保證服兵役的戶口稅率再減為三十稅一;和鄰國、通互市則是向宋、遼同時稱臣,與吐蕃議和,以推進雙方的貿易,並緩解邊境的危機,同時向西擴張掠奪,以彌補在東面的損失……史稱“大安改制詔”所提出來的措施,平心而論,若西夏果真能順利施行,恢復國力並且一舉進入完全的文明時代,也絕非沒有可能。

但是這麽多的措施,想一次推行下去,沒有一個極其強勢的君主,是絕不可能的。而且西夏君臣,無論是秉常,還是李清,亦或是禹藏花麻,或者是反對者的梁乙埋與梁太後,都缺少宋朝君臣的財政概念。而唯一略微有點財政觀念的文煥,用心卻並不純良……將西夏國內極其沉重的賦稅降低,以緩解百姓負擔,本意上是好的,但是此舉卻足以讓西夏的財政在短期內破產——除非他們能同時掠奪到大量的金銀;而且,西夏更多的普通百姓受到的最殘酷的剝削,不是來源於國家,而是來源於部落首領與貴族、地主,這一點上秉常無能為力——他並非遼主耶律浚,遼國在內戰中,許多貴族被清洗,從而使國家直接管理的戶口增多,貴族統治的人口只占到少數。而且遼國地域寬廣,遼主僅僅以契丹、奚、漢三族為統治基礎,便可以毫無顧慮地將財政壓力轉嫁到其他部落頭上。這兩個原因,使得遼主可以大膽地減輕百姓賦稅,以收買民心,恢復國力。所以,盡管秉常的這一舉措是向遼國學習,但是因為兩國情況完全不同,導致這一措施在西夏要面臨極其巨大的困難——除非秉常有能力在短期內將西域完全征服,將那裏掠奪一空或者另有斂財良策。否則,他其余所有的改革,都是要錢的,僅僅依靠通互市這一個利源,絕不可能支撐起這麽龐大的改革措施。

據說石越得到“大安改制詔”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西夏國庫到底有多少錢啊?在推算出西夏財政狀況可能好過宋朝,但卻不可能太富裕之時,石越便開始懷疑秉常找到了一條金脈。

但不論如何,大安四年的冬天,秉常與他的親信臣子們,卻是抱著極大的熱情,想要推行他們的改制的。

“胡鬧!胡鬧!他眼裏還有沒有我這個太後!”梁太後拍著桌案,身子氣得直發抖。

她兒子想行漢禮的風聲,她的確早就聽說過。但是這麽久沒有動靜,本來她都快認為秉常已經死了這個心了,但不料兩天之內,秉常就突然鬧出這麽大的事情來。而且,事先根本就沒有詢問過她的意見。

“背典忘祖!”梁太後氣急攻心,說話都有點哆嗦,“來人!來人!去叫皇帝來見我!”

“太後息怒。”嵬名榮低聲勸道。

“你說,你說……我們好好的胡人,卻要穿漢服,習漢文,行漢禮,景宗皇帝在九泉之下,也不得瞑目!”梁太後指著揉成一團的“大安改制詔”鈔本,這個一向都胸有成竹的女人,都不禁痛心疾首。

“太後……”嵬名榮猶疑著。

梁太後望著嵬名榮的神色,哼道:“有話就說!”

“依臣之見,這改制詔書,也未必一無是處。”嵬名榮硬著頭皮說道,秉常的這份詔書的內容,對許多西夏人來說,並非沒有吸引力,“國中如今議論紛紛,眾人都覺得詔書之策雖小有不妥之處,但大體確是良策,不過懷疑能否實行罷了。”

“連你也糊塗了!”梁太後指著嵬名榮罵道,“你看看這些事情,我大夏做得,可南朝也做得!我大夏論人口土地,還比不上南朝一路!果真行此策,我們憑什麽與南朝相抗?我大夏之根本,是胡俗!只有這一點,南朝永遠也比不上。南朝養一個騎兵,花費數千貫,尚且未必是善戰之士,我大夏卻不要花一文錢!若果真崇儒尚文,不出數代,風俗變更,南朝不廢吹灰之力,便可滅我。真是糊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