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賀蘭悲歌 第十四節(第6/6頁)

趙頊亦贊道:“只要處分得當,亦是奇謀。”

“陛下,故臣以為,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如何用兵,以何人為帥?”呂惠卿順著皇帝的話說道,“只要能打贏,這些代價值得付出,困難亦可克服。但若不能稱心如意,後果不堪設想。選將用兵,實是至關重要。”

呂惠卿拋出這個議題,所有人頓時都怔住了。計算軍費開支,需要調撥之軍隊與役夫若幹,如何用兵,何人負責糧草,何人負責轉運,如何應對遼國……這等等事宜,的確是大家預料當中都要討論的問題。

但是,“選帥”,卻絕非是預定議題的內容之一。

雖然呂惠卿將選帥用兵綁在一起拋出來,但是在場之人,誰聽不懂背後的含義?汴京流傳的流言,立時浮上所有人的腦海——聽說有不少大臣上疏,反對石越擔任伐夏的主帥,卻全都被皇帝壓了下來。

崇政殿中沉默得有點尷尬。

這種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帝的意志,呂惠卿一向慣於揣摸上意,他說出這番話來,有多大程度上是出於皇帝的授意?但若是皇帝的意思。為什麽傳說中那些奏疏皇帝要將它們壓下來?亦或者,這個流言的本身,便是一種小手段?

沒有理清楚頭緒之前,是不會有人輕率表態的。

不止一個人眼熱伐夏軍統帥的位置,但是,誰能比石越更有競爭力?

“伐夏之役,調動大軍近二十萬。其實不乏軍中宿將、幾朝勛臣。臣為國計,以為以石越為帥,未必能節制得了這些人。尤其是殿前司諸軍,其統軍之將,幾乎個個都歷事三朝,戰功卓著,只恐內心不服。將帥不和,素是兵家大忌。故臣以為,朝廷當另遣元老重臣坐鎮節制,以石越在陜西度支糧草便可。石越此人,臣素所深知,其為人謙退,有君子之風,亦不須憂其爭功貪名,有二重臣和衷共濟,何事不成?!”呂惠卿侃侃而論,他說的,絕不是什麽好的理由,但卻是十佳的借口。

“呂相公何不直說,以何人為帥更佳?”司馬光語帶譏諷地說道。朝中有名望的重臣,文彥博身為樞使,王韶臥病在床,眼見壽年便到,要找個有足夠份量的人去與石越“和衷共濟”,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1. 薛奕在小說中,本字“子華”,這是阿越一直查不到他的字,而自己合他名之意取的。但今次無意中在薛奕故裏莆田的網站中,查到他字“世顯”。雖不知原始史料出自何處,姑從之。​
  2. 計算宋人口糧,一般以日食二升為準。漢代丁男兵士日升六升至八升,東晉前期兵食七升,漢代一升為二百克,東晉一升為二百六十四克,則一般丁男兵士每日之口糧,當合約一千六百克左右為宜。宋代一升為七百五十九點六克,則正好約合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