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廟堂無策可平戎 第一節(第2/6頁)

自從狄詠戰死後,清河幾乎將全部的寄托,都放到她的兒子狄環身上。為了她的兒子,清河煞費苦心,原本刻意地遠離宮廷爭鬥的她,不得不加倍的努力,不僅要討得高太後、向皇後的喜愛,還要結好朱妃,制造更多的機會,讓狄環能夠從小親近太子趙傭——雖然孩子自一出生便沒有了父親,但這種關系,將是狄環一生的保障。但這位太子殿下的身體,卻實在讓人擔心,一個月內,竟能病上三四場,遠遠不如他的其他弟弟們身體壯實。而她的皇帝哥哥,身體又是同樣的多災多難……“郡主,你要不要也去拜拜二郎神?”金蘭謙恭地聲音打斷了清河的思緒,她一愣神,這才發覺馬車已經到了廟前,她透過車簾向外瞥了一眼,見廟裏的道士都在牌坊處迎接,道旁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清河淺淺一笑,柔聲道:“這外面的百姓,都是來看高麗國的王妃的呢。我身體有點不適,便不下車了。勞煩妹妹替我陪陪王妃和懷郡夫人。”高麗的懷王妃,自然是不可能受到大宋的承認的。

高麗王妃看了一眼金蘭,連忙笑道:“郡主若是不舒服,不如我們便打道回府罷。反正今兒也盡興了。”雖然看出來清河的態度不過是應酬而已,但她卻不敢介意。畢竟她對面坐的,是真正的金枝玉葉。她早已聽說,這位大宋宗室中的第一美女,雖然只是個郡主,卻是食公主俸,一切待遇等同於長公主的郡主。大宋內廷中的尋常妃子,都要敬這位極會做人的靜淵莊女主人三分。

“豈可因我一人之故,而掃了大家的興。”清河笑道,“失禮之處,還望王妃、懷郡夫人莫要怪罪。”

“不敢。”高麗王妃與懷王妃連忙謙謝。

清河含笑目送著她們下了馬車,又被一群人簇擁著進入廟中,忽想起一事,不由幽幽嘆了口氣。這個金蘭,只怕還不知道他的丈夫在陜西惹出了滔天大禍吧?

次日。大內,保慈宮。

很快就到五十二歲壽辰的高太後斜靠在暖閣的榻上閉目養神,清河站在旁邊手執團扇,輕輕地替她扇著風,一面低聲向高太後講著前一日陪兩個高麗後妃的經過。“去了二郎廟後,又去了金明池,雲蘿聽高麗王妃話中之意,似是頗想去動物園,因金明池出來後,天色已晚,又非順道,便不曾提起……”

“改日你便陪她們去瞧瞧。她們遠道而來,盡盡地主之誼是應當的,這也事關朝廷的體面。”高太後吩咐道,“曾布、薛奕從淩牙門回京敘職,從注輦國買了四頭白象回來,那高麗王妃想是沒見過的……”

“是。”清河連忙應道,想起此事,又覺好笑,不由掩嘴笑道:“那白象倒確是稀罕物,他們為給太後賀壽,萬裏迢迢運回來進獻——聽說那注輦國就是天竺哩——未曾想,反倒連挨了太後、皇上兩頓責罵,各罰了一個月的俸,最後倒是替動物園忙了一場。”

高太後聞言,睜眼看了清河一眼,也笑道:“曾布和薛奕,一個是朝廷的大臣,做過三司使的;一個是朝廷的大將軍,統領著南海水師,算得上是一鎮諸侯。朝廷要他們盡忠報國,不在這上面。這是內侍宮女們要做的事,不是大臣當為的。曾布應當學學韓琦、司馬光;薛奕應當學你家狄郎……那四頭白象,萬裏迢迢從注輦國運來,要花費多少緡錢?耗費多少人力?我要收了他們這禮,日後地方官便要爭相仿效,國家就該出奸臣了。十一娘,你也是常讀書的,定讀過‘楚王好細腰,城中多餓死’這句話,宮中好奢華遊樂,往往便是亡國之始。”

“太後這些話,其實都應當寫下來,便象《女則》那樣,垂範後世。”

高太後淡淡一笑,微嘆了口氣,“長孫皇後寫了《女則》,墨跡未幹,便有武周之禍。大道理,孔聖人的時候,便早都講盡了。《女誡》、《女則》雖不能說全然無用,但對付奸佞,畢竟只能靠忠臣——那《女則》能讓武氏改過歸善麽?天下事,事不同理同。昨日仲明來,說陜西又鬧兵變——你說朝廷沒設三尺之法麽?可最後平定那兵變的,還是要靠忠臣良將……”

高太後似不經意地說著,但她話題一帶到渭南兵變時,清河心裏卻不自禁地格登了一下。雖然朝廷竭力封鎖消息,汴京城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六月上旬在陜西渭南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禁軍叛亂,但想瞞過所有人卻是不可能的。清河多少也聽到了些風聲,先是章惇緊急奏報渭南兵變,然後樞密院便突然忙碌起來,自樞密使以下都夜宿禁中,皇帝那幾日間的臉色極是難看,整個宮中都戰戰兢兢。沒幾日間,便見皇帝心情明顯好轉,臉色和霽了許多,然後清河便聽說渭南兵變已經平定了——有傳言說是唐康擅調禁軍,而且還……不知為何,清河心裏如亂麻一樣的,雖然從表面來看,什麽事都沒有,但她總覺得堵堵的,似乎有什麽不對勁。皇太後最喜愛二哥趙顥,那是舉世皆知的,在大哥趙頊即位後,就是熙寧初年,趙顥還一直住在宮中,甚至連四哥趙頵出居外宅以後,趙顥接連上表請求出外,但趙頊顧慮母後的感受,一直沒有準許。為了此事,從先帝時起,朝中便一直有非議。如此拖了數年之後,因為迫不得已,皇太後才下令在皇宮附近給趙顥修了王府,不僅如此,趙顥還被特許每日一謁禁中,諸王之中,無人能比。直到熙寧九年皇帝突然生病,惹出好大一場風波來(詳見《新宋·權柄》),皇帝才稍生嫌隙,找了個由頭,令趙顥由每日一謁禁中,改成三日一謁禁中。雖然如此,但皇帝還是顧及著皇太後的感受,念及兄弟之情,對這個弟弟親寵有加,不僅屢次徒封,加封其諸子,而且知道他喜好善本,又精於騎射與書法,每每得到孤本、善本,必先賜給他去抄謄;有良弓、駿馬進獻,也是由他先挑,至於進貢的筆墨紙硯,更是遠遠優厚於諸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