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 第二節(第4/5頁)

“允叔果然聰明!”石越不待曹友聞說完,已是開口稱贊起來。

陳良是知石越的算盤的,也說道:“其實允叔說二十萬萬貫,只是最保守的估計。亦有不少海商,根本看不出來他們的家財……以學生之見,便是翻個倍,亦不奇怪。”

石越點點頭,他瞥見曹友聞眼中還有疑惑之色,但這等大事,自然是不能隨便和曹友聞泄露的。按禮儀,太皇太後帶著小皇帝正式聽政還需要一段時間。在此之前,若是被禦史們知道,新帝即位之初,不是先向天下求賢納諫,反而是要賣爵位,不管是為什麽,都免不了要鬧出軒然大波來!

不過,這段時間內,石越也並非無事可做。

“叫允叔知道也無妨,允叔在界身巷買到的交鈔,千萬看緊了。”石越刻意提前放出一些風聲,“朝廷已經下定決心,要保住交鈔!皇上即位後,照例都是要頒布一些德政的,後天便會下旨,各地所有拖欠之歷年稅賦,皆可用交鈔按官價補交!”

“啊?!”

“除此以外,本相還會請朝廷準許,今年之兩稅,繳交鈔也罷、緡錢也罷,或是繳實物也罷,聽民自便,屆時本相會奏請朝廷著戶部與太府寺,制定各州之稅額,並令各路監察禦史,嚴查拒收交鈔之官吏,並鼓勵各報監察。更允許百姓提前交納兩稅!”

“這……”曹友聞的震驚,變成了憂懼,“此事還請相公三思!恕學生大膽直言——學生雖然不知朝廷之事,然以常情推測,便可知道,若是朝廷有錢,便斷不需要增發那麽多交鈔,既然朝廷增發了那麽多交鈔,國用一定比較拮據。兩稅收交鈔,固然於穩固交鈔之信用大有好處,但重要的不是朝廷收稅收什麽,而是支出時付什麽?朝廷每歲開銷龐大,若支出也是用交鈔的話……以學生之見,交鈔非止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多,縱使軍民願意用交鈔,物價也會暴漲,而朝廷又將迫不得已,被迫發行更多的交鈔……如此惡性循環,只恐……”

曹友聞說到此處,不由搖搖頭,道:“最要緊的是,萬一失敗,便如同雪上加霜……”

“允叔所慮極是。”石越卻顯得胸有成竹,坦然說道,“萬一失敗,朝廷便形同破產,後果不堪設想。而即使能讓百姓恢復對交鈔的信心,朝廷亦將面臨著物價沸騰的巨大壓力。”

“相公既然已經知道,為何?”

“無他,若不這般做,百姓對交鈔的信心,又怎能恢復?國家賦稅收不收交鈔,於百姓信心來說,至關重要。況且,若是朝廷能籌到一筆銅錢,那一切擔憂都是多余,所有麻煩皆迎刃而解!”石越說著說著,竟是“說漏”了嘴。

一筆銅錢?曹友聞在心裏計算著,那需要一筆多大的巨款。莫非朝廷發現了一座曠古絕今的大金山?

其實,石越心裏面也遠不如他臉上所表現出的那麽從容,正如司馬光所說的,他已經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便不惜丟出自己所有的籌碼來。

石越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深思熟慮,已經認定,他面臨的,乃是一個非常復雜奇妙的局勢。這既不是一場信用危機,亦不是貨幣發行過多的危機。石越如此理解他所面臨的局面,誠如他所看到的一些食貨社的觀點,大宋朝在經濟上,絕非是一個整體。大宋朝,準確的說,不過是使用相同貨幣,由同一個政府領導的幾個地區而已。汴京、西北、益州,既是信用危機也是貨幣發行過多,而最根本的就是貨幣發行過多;而東南則根本不存在貨幣發行過多的問題,它不過是受北方波及的信用危機,其最實際的問題,則是李敦敏與曾布擔心的海外貿易萎縮。

換而言之,這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件事,只不過因為使用同樣的貨幣,屬於同一個國家,所以南方與北方盡管流通並不完全,卻也同樣會互相產生影響,於是表現出來的,竟然是相同的形式——交鈔信用受到嚴重懷疑。而受打擊最嚴重的,便是興起不足二十年的錢莊業。

這也是石越突然對大宋朝的南北之爭產生極大興趣的重要原因。

蜀中商賈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群體,然而因為大宋朝的特殊歷史原因,蜀中的經濟與外界的聯系較少,直到交鈔廣泛應用之前,蜀中都是不使銅錢,而使用鐵錢的。所以,蜀中於大宋,實際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王國。目前在那裏,最重要的乃是軍事與政治的事情,石越已經決定,要將益州的事單獨處理。

除去益州以外,東南與北方,則面臨表象相似,但本質各不相同的麻煩。

理想的辦法,當然是鞏固交鈔的信用,然後加速各地區的流通,讓汴京與北方過多的交鈔,分散到全國去,然而石越卻對此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