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 第四節(第3/3頁)

高太後點點頭,將蔡京的奏折合起來,丟到一邊,一面說道:“遲早需得修一座正正經經的貢院才成,各州解試還好,如今還可以騰出州學來考試,可堂堂省試,卻依舊……”

說到這裏,她不由得搖了搖頭。其時科舉雖然漸受重視,但自建國以來,大宋朝無論是解試還是省試,不僅考試時間還不是非常穩定,連考試之場所,都無一定之所。不論寺廟、廨舍、亦或是學校,哪裏房子方便,便借用哪裏的當成臨時貢院,進行考試。熙寧十八年的省試,便是在汴京的開寶寺舉行。而按照慣例,因為皇帝駕崩,這一年將不會進行殿試,省試的名次,便是最終的名次,因此——亦是因為此前那些貢生的“醉酒鬧事”事件——高太後對這次省試,也極為重視。政事堂推薦翰林學士安燾知貢舉事,高太後雖然勉強接受了,但並不太滿意,又欽點了尚書左丞錢勰、副都給事中胡宗愈同知貢舉。

垂簾未久的高太後,對外朝的大臣,依然還處在一個慢慢了解的階段。她小心謹慎的提拔著有才幹的“正人君子”。高太後有自如之明,她知道真正德行兼備的士大夫,是不太可能成為自己的“私黨”的,但她也並未想過要在朝中成立自己的私黨。只不過,任何時候,朝中自然都是賢能越多越好。而她親眼看準了的人,她會更加放心。

尚書左丞錢勰便是她親自拔擢的第一位重臣。此前一直在地方擔任轉運使的錢勰,出身名門,乃是吳越王錢氏之後。錢家在大宋,亦是世代顯貴,不僅其族中子弟屢尚公主,而且中進士、或者開制科而歷任朝廷重臣者,同樣不勝枚舉。

對於高太後來說,錢勰的確是她易於了解的外臣。此人敏於吏事、廉潔剛正、堅決反對王安石之新法,而且最重要的是,錢勰還以博聞強記出名,亦頗有文名——自垂簾後,高太後最迫切的希望之一便是有一個自己可以信任的翰林學士……因此,令幾乎是到尚書左丞任上履新的錢勰同知貢舉,亦是一舉多得,既是為了保證省事不要出亂子,又可以給錢勰的履歷上,添上重重一筆。

至於胡宗愈,乃仁宗時名臣胡宿之子,系出晉陵名族,在熙寧初年便因反對新法,一直在州縣為官,高太後點他同知貢舉,主要卻是因為別的原因——因為負責貢舉之官員,一旦選定,便要徑赴貢院,實行“鎖院”,直到奏名放榜,才能出院——所以,在“鹽債敕”封駁案爆發後,高太後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這位聲望極高的副都給事中,以一個他無法反對的理由,“關”進了貢院中。

但即便安插了兩位同知貢舉,高太後依然還不是完全放心。雖然慣例上省試出題乃是內簾官的權力,可出於謹慎,高太後還是特意在引試前,遣人去要來省試的策論題目。因為鹽債的事情,朝廷亂成這樣,誰也無法保證那內簾官不出什麽岔子,特別是其中還有一位副都給事中——她實在不希望有人借著給省試出題的機會,再次激化矛盾。但她心裏還是有些忐忑的,如果胡宗愈拒絕給她題目,她又豈止是討了個沒趣而已?

幸好如此尷尬之事,並未真的發生。

一旁的內侍此時已小心的將文書啟封,然後遠遠的退到一邊。高太後從中抽出一張紙來,又瞥了一眼殿中,眼見不可能有人能看到紙上的內容,這才緩緩的打開。

遠遠的站在下首叉手侍立的陳衍,這時也不禁悄悄擡起一點頭來——雖然明知道不可能看到任何東西,但是那畢竟是一張主宰著數以千計的讀書人命運的紙——他看見高太後的視線落在紙上,然後……僅僅在一瞬間,他看見高太後的臉色,便那麽凝固了。

過了半晌,他才見高太後擡起頭來,臉上的神情,非常的難看。

“召韓忠彥!”

  1. 後省,門下後省之簡稱;給事、瑣闥,給事中之簡稱或別稱。​
  2. 一般來說,宋代省試是在鎖院後大約十日左右引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