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 第四節

遼軍渡過易水、奪了宋軍的兩座水寨後,卻並沒有馬上攻城,而是夾河列陣,好整以暇的壘灶做飯起來。韓寶再次向趙隆展示了他的謹慎,他不僅派出了兩隊騎兵在瓦橋關兩面遊弋,還派出了數千漢軍在城外砍樹挑土,填平附近的水田。

趙隆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對手。他占盡優勢,卻依然連半點機會都不肯留給自己。

午後,趙隆終於有機會第一次在實戰中見識到火炮的威力。

五門火炮,每門火炮都由四頭駱駝拉動的駝車裝載,除了對道路有所要求外,若論行軍度,較之尋常馬車,毫不遜色。除了拉載五門火炮的駝車外,同行的還有十余輛駝車輜重,而護衛這五門火炮與二十五名炮手的,是上千余名契丹精銳騎兵!這支火炮部隊,看起來不象是韓寶的麾下,更象是一支獨立成軍,協助韓寶作戰的部隊。他們渡河之後,在距城約兩裏左右的地方,卸去挽具。趙隆看著他們將長達五六尺的銅炮,從駝車上推下來——原來每輛駝車上的火炮,都已經事先裝在一個炮架之上,這種炮架,趙隆曾經在河間府見過,都是由堅木制成,裝有四個輪子,便於移動。但遠遠看來,遼人的炮架,與大宋神衛營的不同,神衛營的炮架較高,火炮可以上下調整角度,據說如此,射之火炮能更加精準。而神衛營的炮手,隨身也都會帶有規尺,以計算炮之遠近。

但趙隆所見的這些遼軍炮架,卻極其低矮。他遠遠看見那些遼人炮手比劃半天之後,方將五門火炮推到各自的位置。然後,讓他大惑不解的是,遼人並沒有馬上發炮,竟然在火炮後面挖起坑來!

這卻是趙隆從未見過的。

他並不知道遼軍的這五門火炮,與他在河間府所見之宋軍火炮,形制其實大不相同——宋軍在河間府有大小火炮二十五門,射程遠近各不相同,然而全是後裝子母銃炮,每門炮配有三到五個子銃,事先將彈藥裝於子銃之內,作戰之時,火炮便可以連續不斷炮。而其彈丸以鉛子為主,一炮出,鉛丸成百數十,人畜中者立死,要的便是殺傷範圍大。而遼軍這五門火炮,卻是專門設計出來攻城之用——整個大遼國,這樣的火炮,也就此五門,再多一門都沒有了。

遼國設計、鑄造這五門火炮的人,叫做韓守規,乃是一個遼國漢人,韓家世代都是遼國軍中的工匠,韓守規之父因為相貌俊秀,被一個親王看中,做了男寵,韓家因此顯達。韓守規三十歲時,也就是熙寧十一年,被選中派往汴京白水潭學院格物院留學,他本就天性聰慧,兼之留學之前,在遼國曾經設計兵器、規劃水利,甚至還主持過修建宮殿,因此在白水潭留學之時,實是如魚得水。雖說格物院凡與兵器研究院有關之學問,對遼國學生都有所防範,但是學院到底是學院,如火炮之設計原理這些,本也不是多深奧的東西,況且,石越懲於他那個時空中的明代初期為了防止火炮技術泄露,采取秘不示人的方針,最終卻是導致後繼人才匱乏,成為至明代中葉,火炮便已落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極力反對敝帚自珍的方針,而是力倡鼓勵民間習學——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石越對白水潭格物院之影響,無人可及,而在這種政策之下,對於韓守規這樣的聰明人來說,了解火炮火器之奧秘,那實在是極簡單之事。相關的書籍處處皆是,而他的同窗好友,更是多有在兵器研究院當差的。韓守規在白水潭讀了五年書,回國之時,箱中便已經裝了他自己設計的十幾種火器圖紙。而那時,遼國已經開始暗中仿制火炮有時了。待到韓守規歸國,遼國仿制火炮便是一日千裏——遼國坐擁幽薊之地,治下擁有漢、渤海兩個文明高度發達的民族,無數技藝出眾的工匠,又有鐵礦、銅礦,其冶鐵、冶銅之技術,相比宋朝,可以說在伯仲之間。一旦有了韓守規的頭腦,在火炮技術上,遼國較之宋朝,差的就只是經驗的積累了。而偏偏韓守規本人,同時又正是一個天才的工匠!

如他鑄造的這種“神威攻城無敵大將軍炮”,采用了宋朝趙巖設計的克虜炮為原型,有準星、照門、炮耳,管壁較厚、倍徑較大,但卻又做了專門的改進,這種火炮,每門重達八百至一千斤,比宋朝最新型的克虜炮要重上一倍,與宋朝兵研院現時喜歡設計子母銃後裝炮不同,韓守規采用的是前裝彈藥,所用的彈丸,乃是大如小鬥的石彈!這“神威攻城無敵大將軍炮”,一炮發出,聲震數裏,後坐力極大,炮手點火之後,若不及時躲進土坑,難免不被震傷。其威力之大,稱得上是前所未有的攻城神器。遼帝耶律濬甚至親自賜名由這五門火炮組成的部隊為“大遼神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