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 第一節(第4/7頁)

如果不是姚兕意外的出現在深州,吸引了韓寶與蕭嵐的全部兵力,讓耶律信無暇他顧,而不久後仁多保忠又搶占了有利的位置,遼軍只怕早已對永靜軍用兵了。

現在深州的麻煩已經解決,據職方館的情報,至少在入冬之前,遼軍恐已無意繼續南下,那麽,仁多保忠也不難想見,如今對耶律信來說,最重要無非便那麽幾件事:繼續給大宋施加各種壓力,守株待兔等待宋軍北上,尋找重創宋軍的機會。而要完成這些目標,遼軍需要足夠的糧草。倘若完全依賴國內的補給,對於遼國的國力,會是不小的損耗。所以,接下來進攻永靜軍,亦算是順理成章之事。

仁多保忠相信在他已經占據先機的情況下,耶律信會采取兩面夾擊的策略,攻下深州的韓寶、蕭嵐在稍加休整之後,可能會轉移到武強一帶,一面佯攻冀州,牽制唐康、李浩部,而主力則與耶律信的某支軍隊,分別從武強、樂壽強行渡河,對他形成夾擊之勢。

對他有利的是,遼軍沒什麽船只,只能臨時征集、掠奪,所以最終可能還是要靠浮橋,為了保證萬無一失,耶律信必然會利用宋軍沒有足夠兵力防守苦河、黃河全部河段的弱點,派遣小隊人馬先行偷渡,以策萬全。除此以外,他必定會到處設置疑兵,令宋軍摸不透他的意向;甚至幹脆讓韓寶、蕭嵐先突破較易渡過的苦河,牽制他與唐康、李浩的兵力,然後他再從容渡河,攻擊他的後背。

在這樣的局勢下,要防禦遼軍的進攻,仁多保忠就必須與唐康、李浩精誠合作。而讓他暗暗叫苦的是,偏偏他們不久之前,還在互相攻訐。休說唐康、李浩,便是神射軍內部,如今也是隱隱分成兩派,一部分將校站在他仁多保忠一邊,還有不少將校則站在郭元度一邊。盡管這段時間仁多保忠費盡心思,石越與宣台三令五申,至少他已經贏得了所有軍法官的公開支持,這使得郭元度與他的部下們不得不有所收斂,倒也無人敢違抗他的將令。但仁多保忠心裏也很清楚,打仗的時候,他還是要靠這些將領的。一支靠軍法官彈壓的軍隊,是打不了勝仗的。

因此,當他得知王厚抵達大名府後,便馬上上書石越,請求王厚立即前來冀州。

只要有王厚在冀州坐鎮,無論是驍勝軍還是神射軍,便沒有人敢輕舉妄動。這兩只殿前司禁軍中,有半數以上的將領,不是王厚的舊部,便是他老子王韶的舊部。許多人對“小閻王”怕得要死。

但石越與王厚卻似乎不以為然,只是回信說,已派了何畏之前來他的軍中。石越給他下了份密令:若然郭元度敢不用命,他可以縛之送往大名,以何畏之代領其軍。而對唐康、李浩,只是王厚以中軍行營都總管的名義,給唐康、李浩下了將令,令二人須聽仁多保忠節制,否則軍法從事。

如此處分之後,石越與王厚便認為他們已經控制住了局面,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仁多保忠卻不能不心懷惴惴:何畏之尚未至他軍中,王厚的一紙軍令,能否讓唐康這種桀驁不馴之徒俯首聽命,他也全無把握。

仁多保忠自己並不是什麽胸懷寬廣,不計舊怨之人。只不過他更擅於審時度勢,明白屈己應時的道理。他心裏面是對唐康十分不滿的,也認為石越袒護唐康,因此未必沒有不平。但是,他也並不想弄僵與唐康的關系。對他來說,他在大宋朝,有兩個立身之本,其一是他在紹聖初立下的勤王保駕之功,這讓已經故世的太皇太後與剛剛親政的小皇帝,都對他信任有加,恩寵不絕,特別是如今小皇帝已經親政,七年前所立功勛的政治回報,如今才剛剛開始;而另一件,就是處理好與石越的關系。仁多保忠十分清楚在大宋朝,僅有皇帝的寵信,卻在文官之中沒有強力的支援,任何人都是不可能談得上如魚得水的,而在紹聖一朝的文臣當中,惟一能對他不持偏見,不始終抱持防範心態的,暫時還只有石越。因此,些些不滿,他也不能過於計較。與石越保持良好關系,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既然如此,他就有必要修復與唐康的關系。

他確實也做出了姿態與努力。

他早猜到驍勝軍與環州義勇會糧草不足,在深州失陷之後,唐康與李浩立即將主力撤回信都,只留少量兵力駐守衡水,便更加證實了他的猜測。原本他可以安然等著唐康、李浩來向他乞糧的,但是他卻主動的讓人給他們送過去數千石糧食與草料。他的好意也收到了一些回報,唐康與李浩果然派人送來劄子,向他的表示了感謝。

雖說兩軍關系的進展也就僅此而已,但仁多保忠更加確信自己的正確。

在戰爭之中,誰控制了糧食供應,誰就占據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