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 第六節(第2/6頁)

但是,韓拖古烈卻也知道,他想見宋朝皇帝最後一面的希望,已經破滅。而這個事實,也讓他幾乎肯定,南朝的議和,並無誠意。否則,若是南朝急於求和的話,趙煦就算再不願意,也不會不見他。這個時候,韓拖古烈的心,仿若掉進了冰窟一般。

他失神的怔了一會,半是故意,半是自暴自棄,喃喃說道:“如此說來,坊間所傳之事,竟是真的了!”

“坊間所傳之事?”韓維與範純仁都愣了一下,範純仁問道:“不知林牙說的是何事?”

“事已至此,二公又何必再欺瞞?!”韓拖古烈突然拉高了聲音,幾乎是質問的說道:“汴京便是三歲小兒,如今都在傳南朝並無議和之誠意,乃是假議和!二公難道真不知情麽?”

但也在韓拖古烈的意料當中,韓維與範純仁聽到他的質問,連眼睛都不曾眨得一下,二人只是對視一眼,啞然失笑。

“林牙說笑了。”範純仁輕輕搖了搖頭,道:“這等市井謠言,本就不足為信。我大宋是誠心誠意希望兩朝能恢復通好之誼,平息刀兵之禍。範某只盼林牙這番話,不是因為北朝沒有議和的誠意,便來反打一耙。”

盡管這些反應,全在韓拖古烈的預料之內,可是不知為何,韓拖古烈依然感覺到嘴角淒苦,他望望韓維,望望範純仁,良久,才嘆了口氣,道:“韓公、範公!果然再無轉寰之機麽了?”

“林牙言重了。”韓維回視著韓拖古烈,緩緩說道:“雖然林牙不肯見信,不過——倘若北朝真有誠意,肯接受我大宋的條款,老朽亦敢向林牙保證,我大宋絕不會做背信棄義之事!”

範純仁也點點頭,說道:“然某亦不瞞林牙,如今的條款,已是最後的條件。我大宋亦已無法再退步!”

“二公,若貴國果有誠意,現今條款,只須改一個字——由南朝贖回被擄河北百姓——拖古烈敢保證,贖金不超過二十萬貫!此於南朝,不過九牛一毛。於我大遼,亦可安撫將士之心……”

“林牙,大遼要以此二十萬貫贖金撫將士之心,未知我大宋要以何物來撫將士之心?”範純仁打斷韓拖古烈,反問道。

“兵兇戰危,兩軍交戰,勝負難料。韓公、範公,莫要忘記,如今戰場之上,還是我大遼據著勝券。況且,若和議不成,我大遼鐵騎今歲雖然退回國內,日後卻不免邊禍未已!二公又何惜這區區二十萬貫?邀虛名而招實禍,竊以為恐非智者所為。當年大宋真宗皇帝之時,兩朝本已早立盟約,此後百年之間,兩國皆再無刀兵之禍,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平心而論,這是於兩國社稷、百姓皆有百利而無一害之事。遼宋兩國,和則兩利,鬥則兩傷。此理不言自明,二公不會不知。拖古烈亦曾久在南朝,雖知南朝有輕狂之士,頗以歲幣為嫌,然於士林之間,亦曾聞得些真知灼見——我大遼自與南朝開放互市,敝國之中,無論貴賤,皆愛南朝器物精美,南朝每歲河北沿邊關稅之收入,便何止十萬貫?而敞國為了滿足與南朝之互市,牛馬羊群,盡入河北,仍不能止,不得不使百姓采參藥於深山,摘東珠於渤海——縱是如此,猶不能償。我大遼每歲於兩國互市之上,屢屢虧空,而自熙寧以來,又有取消歲幣之盟,如此則大遼日窮而大宋日富。此雖中智以下,知其中必有不堪者。是故司馬陳王執政之時,又立新約,以全大宋之仁,大遼之義。故斯時兩國太平無事,全因司馬陳王深謀遠慮、宅心仁厚,其德澤亦被於大遼。此番兩國交惡,亦是由貴國君臣惑於一二輕狂之士,而招致邊釁,未可一味歸罪我大遼背盟。然如今事已如此,過往之事,深究無益,拖古烈所不解者,是二公又何惜這區區二十萬緡銅錢,而不顧千萬將士之性命?在下聽聞,當年貴國王韶開熙河,半年有奇,所耗緡錢便超過七百萬貫!王韶之開熙河,又如何能與今日之河北相比?今日二公惜此區區二十萬貫,恐他日付出二千萬貫,亦難止戰禍!非是拖古烈出言不遜,然則若今日盟約不成,河北之勝負休去說它,只恐此後數十年間,貴國西北邊郡,難有一日之寧!”

韓拖古烈舌辯滔滔,一口氣說完這一大段話,方才停頓了一下,朝著韓維與範純仁抱拳一禮,又誠懇的說道:“拖古烈此言,還望二公三思!”

然而,雖然他的話聽起來入情入理,卻也打動不了韓維與範純仁。

二十萬貫的確不是個值得一提的大數目,盡管自紹聖以來,宋朝軍費開支日漸減少,但這也只是相對過往每年軍費折算下來遠遠超過五千萬貫緡錢這個天文數字而言的。從宋仁宗至熙寧年間,宋朝每養一個禁兵,平均每年開支少則五十貫,多則一百貫——而無論怎麽樣進行改革,這筆平均開銷是很難攤薄的,紹聖年間,軍費開支最低的一年,曾經只有三千四百余萬貫,折合下來平均每個禁軍的開支只有六十貫左右;大多數時候,每年日常軍費開支,總不會少於四千萬貫——而這已經令宋朝君臣歡欣鼓舞了。畢竟紹聖年間的緡錢,早已經沒有仁宗朝那麽值錢了,想要回到每五十貫養一禁軍的時代,大概永遠都不可能了。而宋朝的中央稅賦收入,折算下來,已達到每歲七八千萬緡之巨,日常軍費開支,由當年占到每年中央稅賦收入的五分之四以上,成功的降為如今的二分之一強,這也是宋朝能夠迅速的走出交鈔危機的重要原因。這對於宋朝來說,算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新黨們認為這是王安石新法的成功;石黨認為石越變法的成功,而舊黨則相信這是司馬光戰略收縮策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