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 第二節(第3/5頁)

據說橫塞軍中的將士,許多人都在臉上刺上了“忠義橫塞”四個字!

朝廷、百官、士子、百姓,都翹首以盼石越早一點擊破遼軍,讓河北百姓重返家園。便是在禦前會議中,盡管眾人都還支持石越,但是韓維與範純仁畢竟沒有真正帶過兵,在他們心裏,未始不會想,若能早一點結束這場戰爭,至少也可以為替國庫省下大筆的開支,而那些,都是百姓的血汗錢……石越能明顯的感覺到,來自禦前會議的支持變得沒那麽堅決了。

他們不會相信小皇帝的話,也不會相信陳元鳳的話,但這樣的態度,開始只是陳元鳳一人,可是很快,就是許多人在說。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是這樣的,他們聽到一些話,開始只是別人的觀點,但是當他們轉敘時,就有意無意的將之變成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在別人的認同與反對中,他都會更加堅定,從此徹底的相信,那就是自己的觀點了。

本來整個大宋,所有人最關注的,就是這場戰爭。而關於這場戰爭的話題,只要宋廷允許,就會迅速的流傳。

更何況,是如此打入每個人的心坎,讓所有人都願意聽到,願意相信的話。

在宋廷的上層還好,在中下層,至於市井當中,若有人提出些些質疑,不免就會被撲天蓋地的人反駁、圍攻,簡直便如同過街之鼠一般。

你們怎麽可以懷疑石越打不贏耶律信?怎麽可以懷疑宋軍戰勝不了遼軍?怎麽可以懷疑皇帝的英明?你再號稱自己知兵,你能有宣撫判官兼隨軍轉運使陳元鳳知兵麽?甚至沒有人相信陳元鳳是貪功冒進的人,因為這時候人們會翻出去過去的事情來,當年便是陳元鳳中止了在益州的錯誤。誰會相信這樣的人,會不夠謹慎呢?

但當這樣的論調迅速的流傳開去以後,又會影響到禦前會議的判斷。這時候,在禦前會議的眼中,便不只是小皇帝這麽說,陳元鳳這麽說,而是有數不清的人,都在這樣說。而這中間,免不了會有他們平時親近的、信任的人,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判斷。

便是石越也不得不承認,陳元鳳這一次,幹得極為漂亮。

他從背向紮向自己的這一刀,讓他疼到心裏,卻還只能笑臉相待。

皇帝趙煦沒能做到的事,陳元鳳做到了。

現在就算石越大聲宣稱他還不能保證擊敗遼軍,也沒有人會相信。他能看到的,只會是河北百姓不解的目光。更何況,他根本做不到“大聲宣稱”。這也是他作繭自縛。現在是戰時,所有的報紙關於對遼戰事的文章,都要經過審查,陳元鳳的話,那是有利於小皇帝的形象,可以振奮士氣民心,當然可以登。但石越辯解的話,那就是軍國機密,最後能看見的,只不過禦前會議那些人而已。

如今,他就與耶律信一樣騎虎難下。

進兵決戰也不是,不進兵決戰也不是。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對他不利的信息,還不止於此。

南面行營的四五萬人馬,是分批前往大名府集結的,宣武二軍走的是隋唐以來的驛道,由汴京出發,經封丘、長垣、韋城而至澶州濮陽津過河,經清豐、南樂而至大名府,如今已至南樂;而驍騎軍是自洛陽出發,走的是唐代以來的驛道,自河陽渡渡河,經衛州往東北而行,如今也已經到了相州湯陰縣境內。走的最慢的則是橫塞軍,他們走的是正北最短的一條道,由封丘向北走直線,經滑州白馬津過河——可是,石越剛剛收到的報告,因為官道阻滯,走了這麽久,橫塞軍竟然剛剛過了白馬津,趕到黎陽縣。橫塞軍的前鋒部,也才到臨河縣。

可是,喊得最響的,也是南面行營。盡管南面行營麾下三支大軍,說得刻薄一點還是“天各一方”,但他們卻鬥志最為高昂。他們還身在最後方,卻不斷的向石越請戰,要求擔當先鋒,誓與遼軍決一死戰。

南面行營這樣做,是間接的刺激其他行營諸軍。按著宋軍在河北漸漸完備的軍事制度,宣台會匯總各行營的最新情報,然後發到各個行營的高級將領手中。戰時軍隊行蹤不定,有時候更需要保密,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如今河北兩軍僵持,沒有大的戰事,各大行營與宣台之間聯系無礙,石越終不能故意將南面行營的這些事情瞞了下來。其他行營諸軍的將領,心中的不忿,可想而知。

先鋒輪到誰,也輪不到南面行營諸軍,他們如此請戰,分明就是罵他們膽小,不敢與遼人決戰。尤其對自負精銳的西軍諸軍將領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面是高級將領們越來越盛的請戰之風,而另一方面,耶律信仿佛是故意在撩撥宋軍一般,從各方面不斷傳來情報,顯示遼軍似乎已經有意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