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 第二節(第4/5頁)

首先是往北回運的車馬,明顯增加了,甚至超過了南下的車馬。這或許表示有更多的遼國顯貴意識到戰爭將要結束,而他們並不能輕易的退回國內,所以開始提前打算。

遼軍一直在往國內運送劫掠所得的財貨與傷兵。但由於遼軍的構成方式,決定了那能送回去的財貨,只會是極小的一部分。哪怕是宮分騎軍,誰也不會將自己辛苦搶來的東西,交到別人手裏帶回國去,這都是賣命得來的錢,關系到一家子今後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命運,誰又能信得過旁人?遼國沒有保險業,而路上丟失是不可避免的,萬一被人以路上丟失了的名義侵吞了,也是他們承受不起的損失。他們能信任的,除非是自己的親戚、鄰裏、家丁。但戰爭沒有結束,家丁只要沒有嚴重受傷,還要跟著他們打仗。能碰上親戚、鄰裏能夠因傷提前回國的,那也只會有極少數的幸運兒。為了避免過多的分兵,遼軍顯然會選擇將傷兵們聚集在一起,將來隨著大軍一起歸國。因此,遼軍運送歸國的財貸,多半是遼主與達官貴人擄掠所得。也只有他們,才能借用回國運糧的運糧車,將自己的財物送一些回去。

但現在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北歸的車馬超過南下的車馬,就意味著遼人調動了運糧的空車以外的車輛……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除此以外,還有報告稱遼軍在河間、深州一帶調動頻繁,他們開始重新聚結,有細作打探到肅寧一帶,遼人的大車成千上萬的聚集在一起。另一個跡象則是,真定、定州,甚至高陽關、博野一帶,都已經沒有遼軍出現。滄州、清州的遼軍,也徹底的北撤到了霸州境內……任何人綜合這些情報,都會判斷遼軍是已經打算撤兵了。

因此,宣台中的謨臣中,各軍的主要將領中,也有不少人認為該動手了。包括何去非,都力主要與遼軍打上幾仗,擾亂他們的部署,再拖一拖遼軍。連河間府的章惇與田烈武,也主張出擊。

但是,王厚、慕容謙與折可適三人堅決反對。

石越心裏面是很願意信任他們三個的。但是,他如今算是腹背受敵,上上下下都在催促著他速與遼軍決戰。就在這一天的早上,他吃過早飯,見給他送菜的侍婢怯生生的看著他,似乎有什麽難處,他當時心腸一軟,主動問了一句,沒想到,那個女孩問的,卻是他冬天之前,能不能將遼人趕出河北?!那個侍婢是定州新樂人,因為家境貧寒,由一個商人介紹,簽了三年的契約,到大名府給人做下人,如今期限已近,她在新樂還有老父老母,前些日子聽到同鄉的消息,說她雙親依然健在,只是生活艱難,這個冬天,只怕十分難捱。但倘若戰爭不能盡快結束的話,她即使再有孝心,也是難以回去照顧雙親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確承受不起讓遼軍全身而退,從容撤出河北的結局。

石越靠坐在一張黑色的交椅上,閉目養神,心裏面卻如同一鍋沸水一樣不停地翻滾著。連石鑒何時進來的,他都沒有注意。

“丞相。這是開封來的家書。”

“哦。”石越微微睜開眼睛,接過石鑒遞上的信函,看了一眼信皮,不由驚訝的“噫”了一聲,原來這封家書,卻是金蘭寫來的。他連忙拆開,打開細讀,金蘭信中,除了給他問安之外,說的卻是十來天前,她與高麗使館已經給高麗國王上書,力勸高麗參戰,夾擊遼國之事!此前宋遼之間的和議,因為也涉及到高麗,曾經讓高麗使館十分緊張,但在確定宋朝絕無出賣高麗之意以後,他們顯然都松了一口氣,也意識到是他們表明態度的時候了。石越知道,金蘭的算盤是打得很精的,這時候表態,是因為她已經看到了戰爭的天平已向宋朝傾斜,但同時她也留有余地,等她與高麗使館的奏章到高麗國,又是一兩個月過去了,態勢就更加明顯了。到時候,高麗既可以反悔,也可以參戰,而且還顯得他們並不是因為大局底定才加入宋朝這一方的。因此,他們開出的條件,也顯得“理直氣壯”。除了要宋朝保證高麗國的安全,在遼國報復時出兵援助之外,還要求作為出兵的補償,宋朝要免除高麗國的全部債務,同時若能攻滅遼國,宋朝同意將遼國的東京道,劃歸高麗。

石越不由得嘿嘿輕笑了幾聲,順手將這封信遞給石鑒,笑道:“你讀一下,再替我寫封信給兩府,請韓丞相召見高麗正使,問明是否確有此事。高麗所請,都只管答應。只除這劃歸東京道一條,要稍稍改一下,凡是他們高麗大軍自己打下的州縣,都歸他們所有。他們若能攻下中京道,那大定府亦歸他們。”

石鑒一面迅速的看完金蘭的“家書”,一面留神記著石越說的話,這時卻不由擡起頭來,擔心的問道:“丞相不嫌太大方了麽?倘若高麗果真攻下遼國東京道,那便又是一個渤海國,甚至比渤海國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