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誰當其罪誰其賢 第三節(第4/5頁)

眼見著已經追上耶律雕武,唐康卻不敢怠慢,立即下令結陣。然而遼軍似乎是毫無戰意,耶律雕武根本不理會身後不過一兩裏正在結陣的宋軍,反而加快了行軍速度,擺出一副想要擺脫宋軍的架式。而且唐康登高而望,發現遼軍行軍隊伍嚴整有序,一點亂象都沒有,完全無機可乘。因為宋軍原本判斷耶律雕武是負責斷後的,可此時卻沒有一點斷後的樣子,自不免令人納悶。

不過此刻也不容多想,就算遼軍在前面設有埋伏,唐康也會毫不遲疑的鉆進去。他後面不遠,就有王厚的主力跟隨,這一次,雲翼、威遠二軍再也不像昨日那樣慢騰騰,橫山蕃軍走得雖然快,卻也沒把他們甩得太遠。兩軍相隔,不過兩三裏之遙,因為前有橫山蕃軍擔任前軍,驍勝軍的探馬又四處散布,王厚遵命令雲翼、威遠二軍不管什麽行軍隊列,只顧埋頭疾行,如此追擊起來,自是極為迅捷。而在雲翼、威遠二軍後面數裏,又有何畏之的雄武一軍與鎮北軍緊跟。

唐康膽子原本就很大,身後又有兩萬精銳騎兵為倚仗,膽氣不免更要壯上幾分,一時也顧不上再結陣,只管縱兵窮追不舍。

此時前面驍勝軍遊騎送回的情報,讓宋軍眾將,更是喜笑顏開。原來前面韓寶所率的萬余遼軍,離耶律雕武也並不遠,只不過比耶律雕武快得三四裏許。如此一來,宋軍眾將也盡皆放下心來,原本多少還有些擔心韓寶會不會逃掉,但此時看來,遼軍畢竟也只是人而已,脅下並未生得雙翅,韓寶除非拋棄軍隊逃命,否則終究還是跑不遠的。

不過,離滹沱河越近,唐康就越是謹慎,跟著耶律雕武屁股後面跑了一陣,不止是唐康,連劉延慶都看出遼軍行動的詭異來——似遼軍這般跑法,肯定無法甩脫宋軍的追擊,就算到了滹沱河邊,也不可能安然渡河。但遼軍卻一點著急的意思也沒有,仿佛是在刻意引著宋軍前往滹沱河邊一般,雖然不知道他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但是二人心中也不能不生警惕之心。

劉延慶不必多說,那是素以“小心使得萬年船”為座右銘的。而唐康也是屢次與韓寶交手,對韓寶也頗為忌憚,當日他與李浩領著驍勝軍那種精銳,尚且不能占到便宜,何況這次只是一支步軍。他自是不敢拿自己性命開玩笑的。

先是停下腳步,結成行軍立成方陣,放緩追擊速度。眼見著滹沱河在望,遠遠望見遼軍似乎停了下來,唐康更不敢怠慢,急令大軍停止追擊,一面整齊陣形,等待王厚的主力。

首先趕到的是,是姚麟的雲翼軍。先聽唐康、劉延慶簡單介紹了遼軍的情況,又在唐康陪同下找了塊高地觀察一陣,連老於戎行的姚麟一時也弄不清韓寶打的什麽算盤,此時驍勝軍的遊騎已經很難接近遼軍,而登高遠眺,可以發現遼軍似乎正在滹沱河邊布陣,從其兵馬調動的頻率來看,顯然是在擺個大陣仗,若換在他處,姚麟等人馬上便會知道,這是遼軍要和自己決一死戰了。但在此時、此處,看了半晌,姚麟都不敢遂下斷語。非止姚麟,宋軍眾將皆已認定韓寶是突圍逃竄,此時腦子裏雖然都不約而同的冒出“背水一戰”四個字,卻都不敢相信,只是疑心韓寶必是在鬧什麽玄虛。

其時宋朝中興,高宗趙頊與當今右丞相石越君臣整軍經武,其功最大。而這君臣二人的軍事思想,頗有相合之處,二人皆奉為至理名言的,便是諸葛武侯的那段話——“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敗也;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勝也。”意思便是,若士卒訓練得法,制度嚴明,即便由庸將統率,也不會戰敗;反之,士卒若無嚴明的制度,便有名將統率,也難打勝仗。這一段話,還曾經受到趙頊最為推崇的大唐名將李靖的肯定,可說是熙寧兵制改革一個核心思想,趙頊下令樞府編輯整理李靖兵法,頒布諸武學、講武學堂,成為武將必讀之書。這種軍事思想強調“制”的重要性,貶低將領“能”否對戰爭成敗的影響,也極符合宋朝文官政治之需要,這也是為何石越同時又要大力鼓勵武將專斷用權,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原因之一,蓋因這種思想之下,絕大部分將領,不免會本能的教條化,軍中將領,多是李靖口中的“守將”,如吳安國這種偏於“鬥將”的將領,便已是軍中另類,至於所謂“國之輔者”,那更是百中無一了。

姚麟、唐康等人,在宋朝其實已遠非因循守舊之輩,二人膽子也大,亦頗有智術,敢於冒險,然而,比起沒什麽束縛的韓寶來,卻還是要稍遜一籌。對於韓寶在這種形勢下,竟然還敢悍然謀求與宋軍背水一戰,二人連都想不敢多想——這得犯上多少條兵家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