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在大約10個世紀的跨度內,羅馬軍團作為地中海世界最知名的一支勁旅,陪伴了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起起落落。這支脫胎於公民兵的軍隊,其命運很大程度上和國家捆綁在一起,在漫長的發展和學習後,成為了古代軍事體系的典範,但又在國力的傾頹中逐漸磨滅。我們將主要從制度和發展沿革入手,探究這一支強軍在近千年歷史中的種種,了解它在軍事等方面的優劣。

重裝步兵時代及更早時期

羅馬軍制的演化,是伴隨著羅馬與周邊各民族軍事體系的交流而逐漸完成的。伊特魯斯坎人、薩莫奈人、凱爾特人的軍隊,都對羅馬軍隊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因此,探討羅馬軍團的發展,勢必避不開羅馬本身的發展史。公元前7世紀,北方的伊特魯斯坎人處於強勢期,其對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平原的控制,使得羅馬人也不得不屈服於他們。羅馬王政時期(貫穿了大半個公元前6世紀)後半段,羅馬城都是由來自伊特魯斯坎城市塔奎尼(Tarquinii)的伊特魯斯坎人統治的。

由於這個因素,最早的羅馬軍隊身上透出濃濃的伊特魯斯坎風格。已知最接近建城之日(公元前753年)的羅馬軍隊考古發現中,羅馬戰士的盾牌、頭盔等裝備,均是以當時西地中海最重要的貿易和手工業民族之一——伊特魯斯坎人的裝備樣式制作的。此後在拉丁姆地區的考古發現中,無論是拉丁民族還是薩賓人,其基本的軍隊形式都是伊特魯斯坎化的。而由於歷史背景和對外交流(相當多的人認為,伊特魯斯坎人與古希臘人存在密切的關系),伊特魯斯坎人式的軍隊與邁錫尼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一點從那極具辨識性的“8字形”盾牌(Ancilia)就能判斷。或許因為通過和伊特魯斯坎人的貿易,抑或是在前者統治期間被同化,早期羅馬軍隊的作戰方式從很大程度上和古希臘人是等同的:即從邁錫尼式的重步兵,演化成著名的希臘重裝步兵(Hoplite)。

大約在公元前675年左右,重裝步兵在希臘城邦間開始出現,而在稍晚的公元前7世紀末期,這一兵種也出現在了伊特魯斯坎人的軍隊中。羅馬人和其他拉丁民族也隨之學習了這一點,用表面青銅的大圓盾和長矛武裝起來的公民戰士,成為羅馬軍隊的主體。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Servius Tullius)將血緣部落劃分制度廢除,轉而以居住區域和財產劃分新的部落及等級,這一或許是為了增加重裝步兵兵員而產生的舉措,使得古羅馬逐漸向國家過渡。

新體系中公民被劃分為5個等級,財產在10萬阿斯以上(大約等於50千克白銀)的為第一階層,這些富裕的公民必須自行承擔盾牌、胸甲、頭盔等裝備(均要求是金屬制,而非廉價的亞麻、皮革甲胄),組成80個百人隊(Centurione),其中較年輕兵員構成的40個百人隊負責海外作戰,其余均在本土服役。隨後的各階級分別以7.5萬、5萬、2.5萬阿斯財產為準線,第二至第四階級各組成20個裝備程度遞減的重裝步兵百人隊,財產不少於1.1萬阿斯的第五階級的貧民則以輕型的武裝作戰,更窮的公民則被排除出兵役範圍之外。

◎ 建城之初的羅馬戰士。

◎ 圖為庫魯西烏姆戰爭中的重裝步兵軍隊。在布魯圖斯驅逐暴君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的王政時代後,後者一度在外部勢力的支持下試圖重奪王位。賀雷修斯的傳說即在這次戰爭中產生。

◎ 羅馬的邁錫尼式重步兵。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軍團”(Legion)這一概念,隨著早期的百人隊制度的建立,逐漸出現在研究者的視野中。第一階層中的年輕和年長階層,分別以40個百人隊獨立編組,在各自附以第二、第三階層的各10個百人隊後,羅馬軍隊最早的軍團誕生了:每個軍團包括60個百人隊的重裝步兵,和一定數量的輕型部隊。其中,第二和第三階層的羅馬人加入軍團,還歷經了一個漸進的過程。史學家認為這一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尾聲的改革,與同時期羅馬人的對外征服,即漫長的維愛戰爭(維愛城即Veii,一座毗鄰羅馬的伊特魯斯坎城市)不無關系。拉丁同盟就是在這一時期被羅馬控制,並大大補充了軍事人力資源,從而讓第二、第三階層的加入和軍團擴張成為可能。

在重裝步兵軍隊逐漸擴張的同時,羅馬人的騎兵也逐漸在這支軍隊中成長起來。早在羅慕路斯建城之初,羅馬已經建立了少量的騎兵部隊。在塞爾維烏斯時期的騎兵改革,無非是在已有的6個騎兵百人隊的基礎上增加數量,使總數達到了18個騎兵百人隊,每個百人隊下轄若幹30人的騎兵中隊,再往下便是十人隊(Contubernia)。但這些騎兵嚴格來說與羅馬的這支公民軍隊並不相稱:騎兵的馬匹和裝備投入是由國家財政支出或者強行攤派的,這些騎兵並不私人保有裝備和馬匹,也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公民騎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