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第4/7頁)

首先,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隊,最知名的同盟部隊是各編組成軍團的意大利同盟。

在公元前386年,著名的高盧入侵摧毀了羅馬人對於拉丁同盟的控制,羅馬人的征服之路,事實上也就從此正式開始。以重新征服拉丁同盟為第一步,直到公元前354年,羅馬人才重新掌控了拉丁同盟。從此,拉丁同盟開始按照羅馬軍團的標準組建軍隊,以相同的訓練、裝備和組織提供與羅馬軍團數目相等的軍力,並且接受羅馬人的指揮。在公元前340年的反叛和革命後,拉丁同盟內大部分城市獲得了等同於羅馬的完全公民權,同盟由此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和每個城市簽訂的協定。

拉丁民族的殖民地遍及意大利半島,然而,其中一部分被稱為“Socii Latini Nominis”的拉丁同盟,比其他拉丁城市有著更好的待遇。這些拉丁同盟成員成為羅馬的盟友中的骨幹部分,李維曾說羅馬的所有盟友都是拉丁城市,但後來羅馬也從其他意大利城市征召軍隊,比如在阿斯琴倫會戰中,薩賓人(sabini)、翁布裏人(Umbri)、伏爾西人(Volsci)、馬魯切尼人(Marrucini)、佩裏吉人(Paeligni)、費倫塔尼人(Ferentani)和道尼人(Dauni)等非拉丁勢力都加入了羅馬的盟友行列對抗皮洛士。一個特例是大希臘的希臘城市,他們在被征服後更多提供海軍艦船而非陸軍士兵。在與漢尼拔的戰爭中,塔蘭托貴族也被動員過,可能羅馬人也利用了著名的塔蘭托騎兵作戰。另一個特例是布魯提人(Bruttii),由於布魯提人一度成為漢尼拔非常重要的兵源,作為懲罰他們在戰後被排除出了征召體系。

◎ 公元前2世紀尾聲的共和國軍團,鎖甲已在這一時期成為軍團的標準配備。圖中1為護民官,2為騎士,34為步兵戰士。

波利比烏斯描述過同盟軍團的具體情況,一般每個羅馬軍團出征時都會搭配一個拉丁同盟軍團,稱為Ala,即翼,理論上一個拉丁同盟軍團有著和羅馬軍團相同的步兵數量和3倍的騎兵數(900人)。因此,當這一時期的史料中提及羅馬軍團的數量時,真正的軍團數量實為兩倍,半數即為同盟軍團。實戰中同盟軍隊的數目往往多於羅馬軍隊,特雷比亞河會戰中參戰的羅馬人有1.6萬人,而同盟人數達到了2萬人;公元前180年在西班牙作戰的羅馬人有2個軍團,約1萬人上下,同盟軍團則有1.5萬人總數。同盟軍隊由同盟軍指揮官(Praefecti Sociorum)指揮,每個同盟軍團有3名指揮官。此外同盟軍團中還有一支精銳部隊,“非凡者”(Extraordinarii),占到同盟軍團步兵總數的五分之一,騎兵的三分之一。

同盟軍團中,每個騎兵中隊和步兵中隊的兵員,應該都是從同一個城鎮或城市征召的。波利比烏斯認為同盟軍團原先使用步兵中隊編制,後來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就引入了步兵隊這一編制和戰術體系,並且影響了羅馬軍團。步兵隊這個編制最早來自於薩莫奈步兵體系,不少同盟國在融入羅馬體系前就仿效了這個制度。同盟軍團的步兵隊規模有460人、500人、600人等不同記載,步兵中隊則可能繼續作為次一級單位保留下來。同盟軍團中同樣也有類似軍事護民官的職位,每個軍團有6位被稱為同盟指揮官的軍官,是由執政官指定的。

同盟軍團的裝備情況沒有特定的描述,很有可能他們完全羅馬化了,不過許多輕型的意大利同盟部隊會使用自己傳統的方式和裝備作戰。李維相信,在公元前217年,共和國動員的部隊只是羅馬軍團和拉丁同盟軍團本身的正規部隊。這可能代表其他同盟部隊,尤其是輕裝部隊仍舊保留自己的作戰傳統而不夠正規,也有可能這些部隊需要一個漸進的裝備和戰法的演進。在普魯塔克對於彼得納會戰的記錄中,佩利吉人和馬魯切尼人似乎都已經和其他羅馬和拉丁同盟軍團一樣成為正規的軍團重步兵,不過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充當了羅馬接近150年的盟友了,而且他們這樣的變化不代表所有盟友都有這樣的改變趨勢。拉丁同盟軍團和羅馬軍團一樣有自己的輕步兵遊擊射手,不過相比羅馬軍團,同盟軍團的投射部隊比例更小。在特雷比亞河會戰中,羅馬一共投入了6000名輕步兵,僅其中的4個羅馬軍團就提供了4000名左右,當然,這也有可能和此前提契諾河戰鬥中同盟軍團的損失有關。

但在意大利地區之外,共和國同樣廣泛地大量使用外籍輔助部隊,這些部隊往往就近從戰爭地區招募。最早出現外籍部隊的例子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800名高盧人從迦太基陣營叛逃羅馬。大部分北方的高盧部落都對羅馬持敵意,但塞諾瑪尼人(Cenomani)親羅馬,他們在泰拉蒙會戰和特雷比亞河會戰中都站在共和國一邊。即使在絕大部分暫時友好的凱爾特部落轉投漢尼拔時,塞諾瑪尼人仍保留了忠誠,堅持服膺於共和國鷹旗之下。同一年,與羅馬結盟的馬西利亞也有一些高盧騎兵為之服役,並參與了羅訥河附近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