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烽火連三月(1937年7月~10月) 廬山召集令(第2/7頁)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前一天,召開了四次六中全會。這天大早,一百多名國民黨中央委員去拜謁中山陵,回來後在中央黨部政治會議大廳開會(湖南路)。經過短暫的開幕式,大家出來在門口合影。一百多名委員分五排站立,時任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的汪精衛站在第一排。他身邊是林森、孫科、張學良、孔祥熙等要人。記者們見大員站好,就開始拍照,一時間,鎂光燈閃爍不斷。9點半過後,拍完了。委員們往回走。在汪精衛轉身時,記者群裏跳出一人,一邊往前跑,一邊說:汪先生!汪先生!

汪精衛下意識地一回頭。

那人已手槍在握,大叫一聲:殺賣國賊!

沖著汪精衛連開三槍,槍槍都打在汪精衛頭上和身上。大廳裏一時炸了營。後面的記者和前面的政要四散而逃。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場的國民黨元老張繼,別看上了歲數,竟一下子沖過去,從後面抱住了刺客,不管刺客怎麽掙紮,這老先生就是抱著不放。張學良正站在旁邊的台階上,也驚了。很多時候,在政令上,小張是不聽汪精衛的,但這時候不知哪來的勁兒,小張沖回來,一個掃堂腿把刺客放倒在地,手槍也摔了出去,在他要起來時,趕過來的侍衛對著刺客連發兩槍。

刺客是晨光通訊社記者、激進青年孫鳳鳴。

孫鳳鳴一槍打進汪精衛的左顴骨,一槍打穿左頭骨,一槍打在肋骨。打在肋骨的彈片最終沒取出來,1944年引發炎症,導致死亡。

當時蔣介石在哪?大家到外面合影,汪精衛已上樓叫過一次蔣了。據說,蔣突然靈異地有種“不祥之兆”,所以沒下樓。這有點八卦了。實際上,近一段時間,蔣介石提高了警惕。他知道這個會是在什麽背景下開的。對國民政府在華北的妥協,從對日策略的角度說,他蔣介石可以有千萬條理由,但民眾不管那些,尤其是青年學生,都有一腔怒火。九一八事變當年,蔣介石就在廬山山道上遭槍手襲擊。軍人出身的蔣介石,警惕性還是很高的,在這個會上留了個心眼。汪精衛沒請動蔣,只好自己下去,沒想到真挨了子彈。

事件發生後,一生視汪精衛為寶貝的汪妻陳璧君,大吵大鬧拿腦袋撞蔣介石。可憐的蔣委員長還真就說不清了。大家都出來照相,你為嘛不出來?再加上蔣汪兩個人爭鬥了十來年……當然,如果稍微動一下腦子,你就沒辦法懷疑,因為即使是個傻瓜也不會作那樣愚蠢的安排。但當時很多人不管這些,抓住風就是雨,後來的第二號和第三號漢奸陳公博和周佛海都肯定地說:這必定是蔣先生幹的啊!就連李宗仁也從廣西發電報過來問:委員長,這到底是咋回事呢?說說吧。

當時的蔣介石十分郁悶。他立即把陳立夫叫來,叫他限期破案。陳立夫、陳果夫是革命元老陳其美的侄子,而陳其美對蔣介石又有知遇之恩。陳立夫召集憲兵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8期,貴州安順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處長戴笠(黃埔軍校6期,浙江江山人)等人偵破此案。

雖然孫鳳鳴死了,但由於幾位高手同時出動,最後還是搞清楚了:孫鳳鳴,1905年生,安徽滁州人,曾在第19路軍幹過,參加了1932年上海之戰,刺殺與黨內人士無關。拿到結果,蔣介石長出一口氣。

孫鳳鳴身中兩彈,因臨近心臟部位,轉天就死了。即使不中彈,孫也活不久了。因為在出發前,他已服下兩顆大煙泡。也就是說,他沒想活著回來。

那個年代,各有各的悲壯。

汪精衛雖腦袋上、身上中了三彈,卻僥幸活了過來,你說這跟誰講理去?

汪精衛一生跟刺殺有緣。年少時,他作為刺客,赴京刺殺清朝攝政王,雖沒成功,但卻一舉名滿華夏,尤其是入獄的那兩句名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讓他一下子擁有了眾多熱血沸騰的“粉絲”。但後來,不知怎麽著,他就從刺客變為被刺對象。不過,作為民國“四大美男”之首的汪精衛,命還真是大。除這次外,抗戰爆發後廣為人知的軍統越南河內刺汪時,他又躲過一劫。當然,從那以後,他徹底走上不歸路。

現在,望著主席台上的汪精衛,誰又能想到幾百天後,他就成了漢奸的首席!“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的灑脫背影,最終化作一縷歷史的黑煙!

扯遠了,但也不遠。

接著說談話會。

緊接著,張群告訴大家,談話會分四個組,圍繞著政治、經濟、外交、教育等方面進行懇談,南京的政府官員分散到各個小組,跟大家溝通有無。

分組討論時,雖然很多人談到七七事變,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所以還照樣談怎麽進行國民教育、擴大新聞自由,乃至於制訂憲法等問題。比如,上海來的代表就對北平的事不怎麽關心,似乎習慣了中日間發生點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