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南京圍城(第2/8頁)

在這種態勢下,上海、南京間的重要城市先後淪陷:1937年11月19日蘇州失守,26日無錫再陷,29日日軍開進常州!南京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上海開戰後的第二天,木更津航空隊的20架“九六”式轟炸機從長崎基地起飛,長途奔襲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從那一天起,南京終於也聞到了戰爭的氣息。在當時,南京被日本視為反日中心。在大街上,到處寫著這樣的標語:破壞抗日活動即是反革命!

上海陷落後,日軍加大了對南京的轟炸。在空襲南京時,刺耳的防空警報不時響起。上海開戰後,中國空軍雖然打得很好,出了不少王牌飛行員,但無奈飛機數量有限,損失一架就少一架,開戰一個月後中國這邊的空軍力量就不行了。此時分散在句容、揚州和筧橋的三個大隊殘余的飛機已全集中在南京光華門外的大校場機場(此時來了一批蘇聯志願飛行員)。日機不僅天天來南京轟炸,還開始嘲笑起中國空軍,轟炸完了不立即飛走,而是做起了飛行表演。見此情景,劉粹剛大怒,鉆進2401號戰機,幾個回合下來,在南京上空擊落了新田慎一海軍少佐(鹿屋航空隊飛行隊長)的座機。

上海陷落當日,政府發表了《告南京市民書》,講述當前的緊急局勢,開始疏散南京居民。

此時南京有人口一百萬出頭。疏散工作進展緩慢。陸續離開南京的,除了各政府機關的公務員和家屬外,就是有權或有錢的。他們主要順長江而上撤往武漢。所以下關碼頭天天船來船往。很多南京人想走,但對平民來說,這時候自然是一票難求。其實,直到這時候,不少市民仍不相信日本人會打過來。還有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是:就算日本人占了南京,又怎麽樣呢,咱還過咱的日子。

說到南京的防禦,實際上早在1934年,政府就搞了“南京防禦計劃”,預想日軍攻擊南京的幾種可能:日艦炮擊南京、空襲南京、海軍特別陸戰隊登陸進攻南京、日軍沿京滬鐵路和京杭公路或沿江北地區進攻南京。防禦計劃裏,從敵情判斷,到所采取的軍事對策,都特別齊全,而且細化到在某個局部需要多少船用跳板和麻繩(甚至連跳板和麻繩的長度都作了規定)。別光看著華北的幾個協定,以為南京那邊滿腦子糨糊,過一天是一天,其實還真不是,什麽最壞的打算,南京政府都想到了。當然,這也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連這些都想不到或者不去想,那也就沒存在的必要了。

同樣從1934年起,南京大規模地開始修建針對日軍的永久性防禦工事。當時抓這事的是南京憲兵司令兼警備司令谷正倫。說到南京防禦,谷正倫是有發言權的,因為當年北伐軍打南京時,谷正倫就是先鋒,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炮兵的他,親自放了幾炮,就拿下了雨花台,然後進了南京。有這樣的經歷,谷正倫在主持南京防禦工事時,特別注意雨花台高地的工事。

但這時候有人建議:在雨花台和天堡城(紫金山西峰山頂)兩個南京城外的制高點掘壕築墻,壕溝可以阻擋日軍的坦克,高墻上設射擊孔,後面可以放上步兵。在天堡城到太平門之間的公路上,也可以修建這樣的長壕和高墻。

谷正倫把這個計劃呈上去。蔣介石還沒說話,先被他的德國軍事顧問法肯毫森否決了。

法肯毫森是個職業軍人,當年是八國聯軍中的一員,入侵過北京,這就不提了,後來在軍中屢建戰功,做了德累斯頓步兵學校的校長(1938年夏天,被希特勒叫回國,含淚告別蔣介石;歐戰爆發後,在西線統領納粹軍隊,任比利時軍事總督)。這個德國老炮認為:針對坦克進攻時,壕溝雖然可以發揮一些作用,但高墻卻經不起口徑15厘米以上的榴彈炮攻擊。與其搞這個,還不如多修步兵支撐點、機關槍陣地,以及地雷陣地。這些手段看似平常,但卻具有多種防禦用途。

蔣介石也覺得這個觀點靠譜,於是馬上開工。

雨花台建築了半永久性的機關槍工事,天堡城環城修建了多座重機槍掩體,紫金山半山腰至天堡城連線也建築了半永久性機關槍陣地。

到了1935年,蔣介石要搞一個以保衛南京為目標的演習計劃,唐生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期,湖南東安人)馬上從命。

跟那個時代的很多人一樣,老唐從軍校畢業後回本省從軍。這個人有兩下子,要不然後來也當不了湖南最有實力的派閥,也不會成為北伐軍前敵總指揮。不過,老唐這個人有個特點,喜歡沖動,嘴比腦子快,還有點浪漫主義,當年他的湘軍被吳佩孚的軍隊打得大敗,士兵們都往後撤,老唐一著急躺在路上不叫大家跑;再比如,老唐信佛(法名法智),於是也叫手下的士兵“受戒”,每個大兵胸前都戴個“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