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京!南京!(1937年11月~12月) 南京圍城(第4/8頁)

蔣介石說:在上海損失大的部隊,可以向皖南集結休整,一部分可以到江北。那意思是,南京還是需要守的。

劉斐又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最多放18個團,在南京作象征性防守,這樣於國內國際都有所交代。

在一陣爭論中,會議結束了,沒形成最終結果。

隔了一天,蔣介石再次召開會議。這次除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劉斐外,多了幾個人:唐生智、谷正倫、軍令部次長王俊。此外,還有幾個作戰參謀。

按蔣介石軍用電話專線台的王正元回憶(他聽兩位參加會議的作戰參謀說):當時唐生智精神似乎出了些問題,因為開會時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會兒跳下來,一會兒蹦上去。這個回憶顯然有點八卦了,很難想象在蔣介石召開的保衛首都的重要軍事會議上,他唐大將軍像個猴子一樣蹲在椅子上。難道他是孫悟空麽?

不過,在討論中,唐生智倒是說了一句叫蔣介石為之一動的話:輕棄首都,對不起總理(孫中山),總理陵墓在此!

老唐一陣咳嗽。

巍巍中山陵,讓蔣介石心頭一驚。

谷正倫說:南京要守,但不可死守。相當於什麽也沒說。如果按當時的分工,守衛南京的司令該是谷正倫,他此時的職務是南京憲兵司令兼首都警衛軍(前南京警備軍)軍長。但谷此時正鬧胃潰瘍,肚子疼。

蔣介石最後定了調子:南京是要守一下的。但至於是象征性防守,還是以重兵死守,以及由誰來守,沒作出決定。

蔣介石對唐生智的表態很高興,當然這時候唐生智還沒想到很快蔣介石就叫他守南京。

第二天,蔣介石率領南京的將領到紫金山天堡城視察,蔣說:不要進行呆板的防禦戰,要充分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再加上守衛有方,南京可以守上一個月,這樣就可以“等待時機”了。

這裏的時機,指的是蘇聯的出兵。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為爭取外援,跟蘇聯簽署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1]。

關於中蘇條約的談判,說起來話長。

當年(1929年)為了中東鐵路,張學良的東北軍跟蘇聯幹了一架,結果被蘇軍打敗,中蘇完全斷交。但迫於形勢變化,九一八事變之後,南京向蘇聯示好,恢復了外交關系。此後雙方就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乃至互助條約,搞了多個回合的談判,莫斯科和南京間涉及的問題太多了:外蒙古主權是一個問題,蘇聯插手新疆是一個問題,中東路路權(後來蘇聯向日本出售)是一個問題,所以談了一段時間,國民政府就又冷下來了。

華北事變後,中日矛盾已沒法調解,為了拉個摸得著的幫手對付日本,蔣介石又開始派人跟蘇聯接觸,在作出一些妥協後(不再提中東路路權),想直接簽一個互助條約,讓兩國成為盟友。但蘇聯人不幹,因為此時日本和德國已經跑到一起,如果跟中國成為盟友,就相當於蘇聯一邊得盯著西線德國人打過來的狼牙棒,一邊又跟日本人成為事實上的敵人,所以不想簽互助條約,只想簽一個寬泛的互不侵犯條約。

在蔣介石看來,如果只簽互不侵犯條約,既不能使蘇聯成為盟友,還有可能惹得日、德惱怒,甚至英美不舒服,所以一直就拖著。中日開戰後,蔣介石靈活了一下,想先簽下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再爭取簽互助條約。所以,在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後,蔣介石就派楊傑帶了個實業代表團去了莫斯科,名義上是談實業,實際上是買武器,最終目標呢,是促使蘇聯人簽下互助條約,邀蘇聯對日出兵。

引火上身的事兒,蘇聯人當然不幹。這個世界上,尤其是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什麽時候說都不晚。對他們來說,簽下《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是因為這樣既可以防止中國倒向日本,又可以給日本人提個醒:看,你們是不是也向我們討一個這樣的條約?(後來事情還真是這樣發展的)這樣一來,蘇聯東邊就相當安全了,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威脅日益嚴重的德國了。

但由於中國是絆住日本的最重要的棋子,所以蘇聯人也不能當甩手掌櫃,於是一面保證會在武器和軍需上援助中國(跟中國簽訂了3.5億元的軍火合同,並派志願航空隊幫助中國空軍作戰),一面應付蔣介石說“緊急關頭”會“圍魏救趙”,直接出兵進攻日本。(伏羅希洛夫曾對楊傑說:“我們正在備戰,很快就準備好了。”甚至11月18日,斯大林親口對楊傑說:“如果日本將要取勝,那麽我們將參戰。”)

蔣介石愁腸百轉。

視察完陣地後,蔣介石來到唐生智的寓所,一是探老唐的口風,二是給他打氣,他已經決定叫他守南京了。這個曾叫他不省心的老唐,從上次會議後形象一下子變得親切極了。他已經下了決心,南京得守:促使蘇聯出兵是其一,開戰之初輕棄首都影響抗戰熱情是其二,還有就是中山陵在此。不戰而棄,他將來有什麽臉面去見孫中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