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戰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當我們談論花園口時我們在談什麽(第6/6頁)

這是時代的悲劇,是一個弱國最無言的代價。

土肥原搞情報出身,中國軍隊挖掘花園口的情報早就被他拿到,但卻被他忽略了。黃河水奔湧而來,一時間,身在中牟境內的第14師團狼狽不堪,轉眼間,這個師團又成了被圍的對象。

身在尉氏縣的第16師團更慘。因為這個地方地勢低,所以最後導致其遭受水災的程度比第14師團還嚴重,整個師團的輜重兵寸步難行,差點把這支部隊搞神經了。

沒辦法,第2軍只好派出工兵和架橋、渡河部隊,在中牟到尉氏之間一頓忙活,最後搞得兩個師團精疲力竭,補給也完全依靠空投了。直到7月7日,第16師團才艱難渡過寬達600米的泛濫區而脫離險境。

從後來的事實看,爆破花園口堤岸後,保存了圍攻土肥原師團的中央軍主力,使他們可以退下來經休整後投入武漢會戰。至於是否改變了日軍的進攻線路,我們一點點看。

徐州會戰結束後,日本人會向哪兒伸觸角?當然是攻略武漢,而攻略武漢的關聯動作當是襲取鄭州,先往中原腹地砸一個釘子,所以軍令部依據情報廳廳長徐培根(保定陸軍軍官學校3期,浙江象山人)提供的敵情做了這樣的判斷:

一路日軍當沿隴海線奔鄭州;

另一路日軍由安徽六安取河南信陽;

最後一路日軍沿長江進攻,在北岸必先攻取安徽省會安慶,再經宿松、廣濟、黃梅,在海軍配合下逼近武漢。

前兩路日軍都會擔負切斷平漢線的任務,但如果第一路日軍率先切斷平漢線,那麽後一路日軍就有可能分兵,一面直趨武勝關(信陽南35公裏,位於大別山、桐柏山之間,為河南通往湖北的咽喉),一面過商城、潢川、麻城、黃安,與經平漢線南下的日軍合擊武漢。

應該說這個判斷還是非常有水平的。但徐培根忽略了一點,就是如果走平漢線,那麽與沿長江而上的一路日軍在距離上過於遙遠,兩軍在協同指揮上是個問題,東京會不會考慮到這一點?

下面看看日本人到底是怎麽想的。

最初東京在考慮武漢攻略時,確實計劃由寺內壽一的華北方面軍作為主力走平漢線,畑俊六的華中派遣軍沿長江輔助進攻。但隨後又琢磨,如果走平漢線的話,等於從程潛的第1戰區正面突進,側背還有李宗仁從徐州撤下來的第5戰區的部隊。這樣一來,就得動用大量兵力。而華北因八路軍的破襲又容不得日軍抽調太多兵力。還有就是上面提到的,一路走平漢線一路走長江沿岸,兩地相距過於遙遠,指揮協作上是個問題,也就是說,在花園口掘開前,日軍實際上已經放棄主力走平漢線的想法。

東京拿出的新方案是:主攻部隊沿大別北麓進擊,輔助部隊沿長江兩岸行動。比起第一個方案,這個計劃用不了那麽多師團。但花園口決堤後,淮河水猛漲,走大別山北麓,渡淮河艱難事小,後勤補給困難事大,所以只好改主攻方向為長江兩岸。

這樣的話,等於花園口決堤最終還是影響了日軍的行動。

這種影響對中國又是有利的。因為如果日軍沿長江主攻的話,兩岸復雜的地勢必會延緩日軍的推進速度,進而推遲武漢的陷落時間。

花園口雖然代價很大,但確實起到了戰略作用。

花園口決堤後,新黃河貫通豫東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屏障,日軍在新黃河以東跟中國軍隊隔河相望,這一望就到戰爭行將結束的1944年。不僅鄭州、洛陽和中原大部分地區得保多年,也使這片地區成為陜西的隔離帶。否則日軍攻下豫西,極容易造成虎視陜西的局面。即使東京沒有進攻陜西的計劃,但很多時候擋不住一線日軍擅自的決斷。正如當初打南京那樣。如果陜西陷落了,而湖北再不保,就等於日軍的兩個鉗子夾向了四川,此時就算國民政府退到重慶,也難免被日軍迅速合圍。

其實這才是花園口決堤最大最隱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