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潯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委員長又火了(第4/4頁)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有時候會想:行軍作戰是很有意思的事吧?但卻永遠不了解硝煙和炮火下的殘酷。在一次會戰中,你很難想象一名部隊長能睡個完整覺。舉個例子:在多日後的德安縣城保衛戰中,守衛部隊是商震的第32軍,團長叫王啟明。打到最激烈時,王團長已經把指揮部放在城門洞了,日軍的子彈不時射進來,但王所在的地方是射擊死角,打不到,子彈當當地擊在對面的墻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團長愣是在跟師長通電話時睡著了,因為他已三天三夜沒合眼了,最後在師長的大喝聲中才又醒過來。

吳奇偉見張發奎來了,揉了揉眼,說:“向華兄,你這是……”

張發奎說:“丟那媽,好家夥,幾十艘軍艦的大炮齊向我岸上陣地開火,頭也擡不起,只好後撤。”

張發奎告訴吳奇偉他要回南昌去,後者問一線的情況,前者說:“第4軍頂上去有什麽用呢?無非是延緩幾天九江陷落,但再想撤就不容易了。”

對張發奎的做法,蔣介石只有一個看法:張發奎有意保存粵軍核心第4軍的實力。抗戰期間,這是蔣最討厭的事之一。而此時在馬回嶺兵團司令部又找不到張發奎(他這些天一直跟隨一線部隊轉移),於是蔣給薛嶽打電話,叫他想法通知張發奎不可按自己的念頭來。但張的部隊還在往後退,蔣介石一怒之下,越過戰區司令陳誠而直接把張發奎叫回武漢,所屬吳奇偉第9集團軍交由薛嶽指揮。

8月1日,張發奎一到南昌,薛嶽就告訴他事情不小。

張發奎也覺得自己做的這事有些不對頭,即使初衷是好的,但過程肯定叫蔣介石不快。

所以張發奎在去武漢前就作好接受軍事審判的準備了。

過長沙時,遇見在那裏的何應欽,何說:“向華!你很幸運,倘無陳誠,你可能被扣押。”

張發奎問:“何以見得?”

何應欽說:“你沒叫第4軍馳援九江,委員長十分生氣,覺得你是保存第4軍的實力,但幸而陳誠替你說話,說你那樣做,是奉了他的命令。這樣一來,委員長就不好說什麽了。在此之前,我也跟委員長說,說你向華沒做錯,但委員長不聽我的。”

論年齡,張比陳大,論職務,陳大於張。作為戰區司令,陳誠能為他張發奎說話,把這事兒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確實夠意思,是個長官的所為。一時間,張發奎覺得陳誠是如此親近而高大。

到了武漢後,蔣介石果然沒有斥責張發奎,當後者主動要接受軍法審判時,蔣說:“向華,事情到此為止。你休息幾天後,立即返回前線,第2兵團還繼續由你掌握,我把湯恩伯的部隊交給你,但吳奇偉、李漢魂他們,就歸薛嶽指揮吧。”

後來,用張發奎的話說:“陳誠有肩膀,敢負責,很夠義氣,他就是這樣的人。”在張發奎看來,如果沒有陳誠和何應欽,他就算不被槍決,也要被抓起來候審。當然,他也在反思這件事,最後覺得自己作為兵團司令,沒能把想法及時跟戰區闡明,確實有些冒失。

這一點他不如薛嶽。很多關鍵時候,薛嶽也抗命,但抗在明處,這是戰場上應該持有的風格,尤其是作為兵團司令這一級別的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