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昆侖關(1939年11月~1940年2月) 廣島師團又來了(第4/6頁)

蔣介石聽後,說:“不行!”在他看來,第5軍的每個師都不能動,必須都放在廣西。

蔣介石隨後告訴白崇禧,除廣西本地夏威第11集團軍的6個師外,在湖南、廣東的第38集團軍(徐庭瑤)、第37集團軍(葉肇)、第35集團軍(鄧龍光)、第26集團軍(蔡廷鍇)全部投入廣西戰場,空軍要竭盡所能,至少出動100架驅逐機和轟戰機配合作戰。

蔣介石心急火燎為哪般?

按蔣的判斷,日軍雖是沖著南寧去的,但仍有可能順勢北上突擊桂林、柳州,這樣的話西南大後方將門戶洞開。尤其柳州一旦被攻占,就相當於讓日軍拿下兵進川黔的前進據點。基於這個危險局勢,在叫白崇禧全權負責廣西戰局的同時,蔣介石叫陳誠也飛去廣西督導戰事。

在廣西,基於自己的地盤不會有事的判斷,白崇禧在去重慶前把第31軍進行了調動,由原駐地桂平、平南向東即廣東南面移動。這裏沒日軍,也沒粵軍。白崇禧這個動作有沒有為桂系擴展地盤的意思?還真不好說。

就在調動時,日軍突然登陸了。

桂林行營參謀長是從侍從室調過來的林蔚,在白崇禧還沒回來前,他叫第31軍的三個師立即轉進,協同沿海一線的第46軍,一起側擊北犯的日軍。第46軍軍長叫何宣(保定陸軍軍官學校3期,湖南益陽人),第31軍軍長是韋雲淞。

韋雲淞用汽車將蘇祖馨第135師運到南寧,作為守備部隊使用。

為迷惑日軍,在電話裏,白崇禧對林蔚說:“可叫韋雲淞擴大番號,團稱師,師稱軍,虛張聲勢嘛!”但實際上沒起到任何作用,顯然白崇禧的計策更適合三國時期。

白崇禧飛回桂林後,拿出一個作戰計劃,隨即把指揮所推進到遷江(距南寧約140公裏),陳誠同時到來。

在這次突變的風雲中,最著急的當然還是他白崇禧。

白崇禧知道很多將領和同僚都看著他。抗戰爆發後,他被日本報紙稱為“戰神”(在北伐戰爭中表現出色);在國內,他“小諸葛”的名號亦盡人皆知。不過,從“七七事變”到1939年初秋,作為副參謀總長兼桂林行營主任的他,還沒親自督導(他這個職務不可能親自指揮)過一次大會戰。好了,現在機會來了。如此一說,白壓力沒法不大,就好比一個著名運動員,人人都說他能拿金牌,拿了金牌是應該的,拿不了就會被人看笑話。

進駐遷江指揮所後,白崇禧每天都得到雪片般的戰報,一線情況非常不妙。

日軍登陸後,第5師團所轄中村正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5期,石川縣人)第21旅團和及川源七第9旅團像張開的剪刀,剪向直線距離並不遙遠的南寧;台灣混成旅團即鹽田支隊則在側翼策應。

廣島師團作戰經驗豐富,除何宣所轄的馮璜(廣西講武堂,廣西容縣人)第175師和韋雲淞所轄的蘇祖馨第135師外,在該師團的攻擊下,其他部隊都潰退了。

馮璜第175師在得知日軍登陸欽州灣後,再警備北海、廉州一線已沒意義。他在師部所在地,一個叫小董的地方,電令包括巢威那個團在內的在沿海警備的各部向後轉進,並做出搶占陸屋、平吉兩處要地的決定。此時何宣的電令也到了,命馮璜控制欽州至南寧公路的一翼,對日軍進行側擊。

巢威從北海撤下來後,向獅子嶺轉進,何宣的軍部設在那裏。

到了獅子嶺,何宣留下巢威一個營做軍部預備隊。巢威奉命救下一支友軍後,守備重要據點陸屋,決心在這裏跟日軍作一次殊死的戰鬥。布置停當後,得到情報:日軍約兩個中隊正在不遠處的靶齒村和村外高地休息。巢威命令左右兩路分別以兩個連、兩個連加一個重機槍排的兵力同時出擊,一路主攻村外高地,一路直攻靶齒村。

這叫正在休息的日軍措手不及。一個回合下來,巢威率部打死一百多鬼子,剩下的敵人退下去五六公裏。

為阻止中國軍隊追擊,日軍釋放毒瓦斯。不成想,巢威這個團是配置有防毒面具的,士兵也受過相關訓練,他們立即戴著面具,穿越毒氣帶,以優勢兵力繼續追打日軍。這種場面是第5師團的士兵沒遇到過的,所以一下子就虛了。

日軍被追到一片森林邊上固守待援。

巢威決定在日軍後續部隊到來前解決森林邊上的敵人,並派人去師部請援,希望馮璜派一兩個營過來。對巢威的行動,馮璜出乎意料地認為,該團掉頭逆襲過於冒失。巢威並不理會,而是把團部和預備隊推進到靶齒村和村外高地,命令一線的四個半連再次發起攻擊。日軍隱蔽進森林。巢部士兵也分兩翼潛入,兩軍士兵在密林中展開激戰。此時較量是公平的:沒有飛機和大炮,重武器也派不上用場,雙方是手槍對手槍、步槍對步槍、刺刀對刺刀、拳頭對拳頭、牙齒對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