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傅作義的奔襲(1939年12月~1940年3月) 黑虎掏心(第3/5頁)

小原和小林兩大佐帶著騎兵部隊剛走到一半,就分別遭袁慶榮新編第32師和董其武第101師的攔截。

說是攔截,實際上傅作義在此前已下了狠命令:圍殲!

先說小林一男。

小林,而且一男,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日本姓名。

當時日本有7000萬人口,姓氏超過10萬個。明治天皇維新前,日本平民沒權利擁有姓氏。維新後,放開了,而且政府規定,必須自己給自己確定一個姓兒。這一下子熱鬧了。日本人的姓氏,基本上都圍繞著山、川、田、野、藤、木、島、石、林之類的轉悠。最後,佐藤、鈴木、高橋、伊藤、渡邊、齋藤、田中、小林、佐佐木、山本勝出,成為日本十大姓。小林,居其一。至於名字,正如我們知道的那樣,日本男性喜歡郎、雄、男、夫之類的。

所以說,“小林一男”這名字是很大路貨的,但現在,小林踏上的,卻一條通往地獄之門的羊腸小路。

12月21日,當小林帶著騎兵聯隊奔馳到包頭城外五公裏處一個不大的谷地時,終於走不了了。

按最初的命令,袁慶榮新編第32師擔負打援,董其武第101師是總預備隊。包頭開打後,傅作義認為攻包頭的部隊太少,所以電令董其武,叫他火速趕到包頭。

董其武率軍往包頭移動時,先遭遇了一支不知從哪兒趕來支援包頭的偽軍(行動還挺快),一個照面就把那個偽軍團打趴下(沒啥戰鬥力),隨後就遭遇了小林的騎兵聯隊。

塞北綏遠不僅僅有草原、戈壁,還有一些谷地,雖不深,卻也是伏擊敵人的好地形。

小林聯隊就是在這兒被董其武的部隊包圍的。第101師的士兵占據兩邊的高地,日軍騎兵則完全沉於谷底。

日軍一個騎兵聯隊轄四個騎兵中隊和一個機槍中隊,滿員在1400人左右。小林從安北出發時帶了部隊主力,有1000多人。

現在,他們被中國部隊包圍了,而且地形很不利於騎兵作戰。

長期在草原上作戰,叫中國士兵掌握了一個針對日騎的戰鬥竅門:碰到日騎先打馬;如果騎兵下馬作戰,則不必跟其對打,而是先派部隊襲擊其後面的馬群,當日軍瞻前顧後時,正面部隊齊聲喊“殺”,作佯攻狀,如此一來,日軍陣腳必亂。此時,集中所有火力,猛沖猛殺,無往不勝。

遭埋伏後,小林還想帶著部隊一鼓作氣沖過去,但很快發現:夢想雖然有,但確實沒有實現的可能。

中國軍隊已把谷口用輕重機槍徹底封死。

日騎在往前飛沖的過程中一個接一個地被射殺,前面的谷口很快就人馬屍體堆積如山。這樣的場面不但叫小林蒙了,就連兩邊高地上的中國士兵也傻眼了。放棄從正面沖逃後,小林率殘部死鬥。

董其武應對的招數是,派一個連的兵力繞到日軍身後,對他們的馬匹進行攻擊。

日軍馬群分了幾堆兒,每堆兒一百多匹,有士兵看護。中國士兵以三個人為一小組,編成十八個突擊隊,兩人持槍掩護,一人向馬群和日軍投擲手榴彈。受到攻擊後,馬群大亂,前面的日軍騎兵不時回頭,不能集中精力戰鬥,場面也就越來越亂。

這是真正的人仰馬翻。

正面的中國士兵全體壓上,小林聯隊陷入崩潰邊緣。

下午時,狂風大作,塞北的風不比內地,稍微一刮就天昏地暗。對陣的中日士兵被吹得睜不開眼。很多中國士兵幹脆也不開槍了,裝上刺刀直接往上撲。日騎也抽刀迎了上來,兩軍在大風沙中白刃肉搏,漫天的黃沙變得通紅。

董其武在望遠鏡裏看到小林一男。

從1930年4月到1938年5月,日軍一直穿“昭五式”(昭和五年即1930年)軍裝。這種軍裝是立領,用肩章上的星杠表示軍銜,用領章顏色表示兵種,比如步兵是紅色的,炮兵是黃色的,工兵為棕色,騎兵是綠色的。“七七事變”到徐州會戰,日軍一直穿這種軍服。這種軍服對日本人來說,視覺效果雖然好,但也有它的缺點:肩章太明顯,尤其是將官,上面星星閃耀,容易被中國狙擊手發現;肩章易被武裝帶磨損;材料消耗多。基於以上三點,1938年6月起,日軍開始采用“九八式”(1938年是日本神武天皇紀年2598年)軍裝,改立領為折領,去掉了肩章,用領章表示軍銜,右胸前佩戴“M”形胸章表示兵種(兵種顏色與上述相同)。該款軍裝領章極小(長4厘米,寬1.8厘米),而且從尉官到將官的領章尺寸都是一樣的(1941年才微調加大尺寸,並把將、佐、尉軍銜在領章上加以區分,同時領章上的星集中向一頭排列,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居中平衡排列)。

1939年冬天的小林,綠領章和上面的大佐標志雖極不明顯,但仍被高地上的董其武判斷為部隊長。接下來,十來支步槍瞄準作困獸鬥的小林。半分鐘後,小林被十槍射殺。這是開戰後日軍喪命的第一個騎兵聯隊長,也是唯一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