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線(1940年3月~1940年12月) 江城魔鏡(第3/7頁)

當日傍晚五點,第13師團的一個中隊突入宜昌城區。只一天的光景,宜昌就陷落了。

棗宜會戰開始後,李宗仁調走守備主力在先,陳誠派彭善孤軍救火於後,中日兩軍一守一攻,而守者寥寥,正面又寬廣,且無堅固工事、縱深配備。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有一點勝算才叫奇怪。

盡管如此,眼前的局面還是叫陳誠難以接受。

第18軍畢竟是他的部隊。本來,蔣介石是叫他來保宜昌的,可一天的工夫就丟了城池,說起來也太快了。更忐忑的是,攻下宜昌後,日軍會不會繼續逆流上而打重慶?他在琢磨這個問題。他的擔心跟李宗仁的擔心是一樣的。

陳誠叫彭善組織反攻。

彭善把任務給了宋瑞珂第199師,並令方靖第11師迅速歸還建制,一起參與反攻。

宋師長很早就在第18軍任職了,但做第199師師長卻是這幾天的事兒。雖然其本人英武逼人,確是一員戰將,但要想逆襲回宜昌,到底總是個泡影。結果第199師在反攻中犧牲頗重,死傷超過3000人。

周喦第75軍和李及蘭第94軍雖即將回撤到宜昌地區,但無奈戰局發生了巨大變化。

陳誠跟李宗仁溝通,調湯恩伯部攻荊門;後向薛嶽第9戰區借兵,要了三四個軍,在長江南岸待命;又派周喦部轉攻當陽;命李延年統一指揮第2軍、第18軍和第94軍,再圖宜昌。

應該說,陳誠的協調能力還是不錯的。現在的問題是,該布置的都布置了,但無論是打荊門,還是打當陽,還是打宜昌,結果是都打不下來。陳誠也沒轍。

作為交通要沖,宜昌是連接華中和西南的戰略要地,不僅距重慶只有480公裏,而且是武漢會戰以來長江中上遊第一物資集散地,尤其是中國的工業設施,大多是從這裏轉移到西南大後方的。現在,這座城市被鬼子占領。但對圓部和一郎來說,他並不準備長期派兵據守這裏,預案是:先銷毀中國人滯留在這裏的戰略物資,然後再在城裏休整幾天,接下來第13師團全部撤離,結束此次會戰。

南京那邊,中國派遣軍高級作戰參謀井本熊男卻力主長期占領宜昌。

對井本的意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不置可否,他現在腦子沒在這兒。

五月底,從東京飛來一幫人,目的只有一個:削減中國派遣軍的數量,進而充實關東軍,用以警備蘇聯。西尾正為此事頭疼。1939年諾門坎之戰後,日本人見識了蘇軍強大的火力。到1940年,蘇聯在遠東已屯駐了30個師和2800架飛機。日本人跟蘇聯人一比,就傻眼了。此時關東軍飛機只有700架,戰車450輛,蘇軍在遠東的戰車則有2700輛。至於步兵,關東軍有12個師團,蘇軍有30個師。

在這種背景下,陸軍中央強烈要求充實關東軍。陸軍省部的課長們為此事專門宴請了一次海軍的人。幹什麽呢?叫海軍支持優先擴充警備蘇聯的陸軍裝備。

海軍的人也夠絕,一向驕傲自滿而不買陸軍的賬,飯他們是吃了,但吃完了,一抹嘴,腦袋晃得跟撥浪鼓一樣,說:“什麽?軍費優先分給陸軍?不可能不可能。”

陸軍的課長們非常尷尬,說:“你們現在好意思這樣說麽?”

海軍的課長們站起身,說:“你們陸軍請我們海軍,是你們給我們面子。我們海軍出席這個晚宴,是我們給足你們面子。”

陸軍說:“海軍不要太氣盛!”

海軍說:“不氣盛叫帝國海軍嗎?”

這對話聽著有點耳熟吧?告訴你,情形基本上差不多。

但這一次陸軍也很決絕,即使海軍不支持,也要擴充關東軍軍力。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削減山海關內85萬日軍的軍費(一年消耗20億日元),同時在未來兩年裏,把兵力壓縮到40萬。

西尾壽造為上述之事而頭疼,對宜昌那邊有些心不在焉。

對占領宜昌這件事,最初第11軍是比較積極的,但作戰過程中,司令官圓部和一郎又一度跟幕僚傳達宜昌不在目標之內的命令,所以才有高級作戰參謀天野正一力排眾議進而攻占宜昌的行動。攻占並長期保有宜昌是天野的想法,準確地說是他的老上級岡村寧次的想法。關於宜昌攻略問題,在1940年3月上旬岡村離任時就被提到了,甚至曾一度派天野到南京商談此事。

當時,岡村對天野說:“扶植汪精衛政權是個糟糕的決定,只會進一步刺激和凝聚重慶政府。我不理解板垣征四郎為何如此熱衷於此事。如果不直接從中國撤軍,那麽解決‘中國事變’的途徑只有一個,就是進行所謂‘積極作戰’,一是在湖南戰場保持對中國軍隊的打擊,二是在河南信陽跟華北方面軍合作打通平漢線,三是兵進湖北宜昌,進而攻略重慶。如果不是這樣的,用山海關以內85萬日軍中的大多數維持據點和城市沒任何意義。在日本軍之正面,亦所謂重慶軍之正面戰場,敵抗日勢力之中樞不在於其政府之要人,也不在於若幹地方雜牌軍,而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隊的抗日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