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高飛虎(1941年3月~1941年4月) 走前打一下(第3/6頁)

按羅卓英部署,第74軍居中,北面是李覺第70軍,南面是劉多荃第49軍。

與此同時,羅卓英向薛嶽請援,從最近的王陵基第30集團軍那裏要了兩軍(韓全樸第72軍和夏首勛第78軍)。後來,不少人說,此時的羅卓英,是胸有成竹的,在設置了三路人馬的同時,亦設置了三道防線,前面的部隊比如李覺第70軍是故意敗下來的,為的是把日軍引到上高附近的第三道防線,叫鎮守於此的第74軍與回撤的友軍反包圍日軍,實施事先計劃的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磁鐵戰”。

其實,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命懸一線。

面對日軍的行動,羅卓英應對的確實是“磁鐵戰”。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遠沒那麽從容。

按計劃,主力布置在北路的李覺第70軍第19師、預備第9師在一線消耗日軍,隨後退至二線;進入二線,與敵接觸後,向自己左翼即西北方向做離心運動,引誘這一股日軍遠離上高;與此同時,右翼頂過來一支部隊,然後一起合擊日軍。

真打起來,在一線,第70軍沒頂多久就撤下來了,日軍第33師團立即追趕。

由於撤退匆忙,李覺這兩個師到二線,轉向左翼後,有些手忙腳亂,加上右翼側擊部隊沒及時頂上來,導致沒能按最初的計劃打擊這一路日軍,而且還造成了危險。什麽危險呢?就是說,在上述情況下,二線等於虛設,日軍一旦回過味兒,驟然直下上高城外的第三道防線,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此一來,羅卓英就慘了。

開戰後,對南路,羅卓英心裏也沒底。當初,池田的獨立混成旅團一渡贛江,羅卓英就派劉多荃第49軍側擊,但劉多荃這個軍在兩年前的修水一戰中大敗,對這支東北軍部隊羅卓英並不看好(最後該部表現出乎他的意料)。在這種情況下,羅卓英只好命令處於第三道防線的王耀武分出一部兵力,頂到第二線。

現在,第57師已領命扼守上高城和外圍陣地,王耀武把支援二線的任務派給第51師和第58師。代理第58師師長的張靈甫派蔡仁傑一個團趕往北路,支援那裏的第70軍;第51師師長李天霞則親自帶著主力向南路日軍進犯的獨城方向迎擊。

先說李天霞的部隊。

俞濟時做第74軍軍長時,當然垂青自己做過師長的第58師。可現在軍長是王耀武,最受重視的部隊,也就變為自己帶過的第51師了。

看一下第51師的陣容:師長李天霞,副師長周志道,參謀長劉啟勛(黃埔軍校3期,江蘇銅山人),轄陳傳鈞(黃埔軍校5期,山東滕縣人)第151團、張國猷(黃埔軍校3期,江西星子人)第152團、盧醒(中央軍校高教班,湖北天門人)第153團和胡景瑗(中央軍校洛陽分校7期,湖北沔陽人)的野戰補充團。

迎擊南路池田旅團,要向南渡過錦江。

師主力行動前,李天霞先往日軍進犯的錦江南岸重鎮獨城派過去一個團,陳傳鈞第151團,掩護師主力集結。

第74軍戰力最強的是李天霞第51師,第51師戰力最彪悍的是陳傳鈞這個團。

陳傳鈞屬於那種上來就拍磚頭的主兒。他們對面的池田直三獨立混成第20旅團新成立不久,相當於這邊最強的遇見那邊最弱的。兩軍遭遇後,幾磚頭下去,池田的先頭部隊就有點蒙。

在此之前,池田旅團已跟劉多荃第49軍接火。

陳傳鈞完成掩護師主力集結的任務後,並不戀戰,轉移到師主力的右翼。

池田旅團被打了個下馬威後,好像一下子就含糊了,這支新建部隊沒敢戀戰,繞向第51師左翼,似乎想盡快渡到錦江北岸,找大賀茂第34師團會合。

但是,在左翼,池田旅團又遭張國猷第152團阻擊。

池田帶著部隊又向西繞行,再遇盧醒第153團(欠一個營)。

支隊長池田本人按說是久經陣戰的,任現職前在第6師團做旅團長,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是有來歷的。開戰前兩天,盡管有劉多荃一部的側擊,但並沒幹擾其既定行動,可李天霞的部隊過來後,帶著一批新手的他就開始顯得有些畏首畏尾了。

池田攻不過李天霞的陣地,故技重施,使用毒氣彈。

第51師死戰不退。

池田沒辦法,再次繞行,以錦江南岸邊上的石頭街(與江北的棠浦、官橋、泗溪呈連線狀)為目標,意圖在那裏渡至江北。石頭街是上高的另一道門戶。在這裏布防的仍是第51師的部隊,也就是上面說的盧醒團所欠的那個營。

池田以優勢兵力包圍了盧醒這個營,但李天霞兵貴神速,在第一時間派兵增援,內外合擊池田,再次將之擊破。

就這樣,在錦江南岸,池田旅團遭李天霞師和劉多荃軍攔截,步履維艱。

再說中路。3月17日,大賀茂第34師團一部攻入楊公圩,主力則向官橋急進,隨之與第58師的前進部隊遭遇,爆發了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