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戰長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阿南之野望

1941年4月初,日軍在上高大敗已成定局,東京軍部一氣之下提前趕走圓部和一郎,以陸軍省次官阿南惟幾代之,出任新的軍司令官。

在此之前,木下勇已出任第11軍參謀長。木下對該軍的狀態非常不滿:一是棗宜會戰後到上高會戰前,第11軍有長達九個月的閑置期;二是軍司令部氣氛沉悶。阿南上任後,跟木下一拍即合,決定通過一次新會戰挽回上高之役以來頹喪的士氣。他們把目光再次鎖定長沙。沒多久,兩個人迎來新的高級作戰參謀島村矩康(日本陸軍士官學校36期,高知縣人)。

通常來說,能來第11軍做參謀的都有兩下子。

島村中佐跟前任天野正一是陸軍大學43期的同學。當時,天野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島村是第二名。第三名則是辻政信。島村在參謀本部當作戰課課員時,曾參指導諾門坎之戰,後調到關東軍做作戰主任參謀。

就在新上任的三人阿南、木下、島村策動再侵長沙時,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襲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東京頓時亂成一鍋粥。

德國閃擊蘇聯這件事叫日本人大為意外,作為盟友的德國人根本沒通知他們(正如日蘇中立條約簽訂前日本人沒通知德國人一樣)。歐戰擴大後,剛跟斯大林簽訂中立條約的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喊出一個口號:先不必向南洋進軍啦,可以北攻蘇聯!

松岡認為,即使為解決“中國事變”,此時也要不失時機地進攻蘇聯:“只要皇軍前鋒達到伊爾庫茨克,中國就會屈服。”在他眼裏,蘇聯是中國重要的抗戰後盾。蘇聯屈服了,解決中國問題也就好辦了。其實,日蘇簽訂中立條約後,蘇聯對中國的軍事援助就慢慢停了下來。

日本海軍反對松岡。

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參謀總長杉山元站在了海軍一邊。這還是比較少見的。

松岡進一步解釋:現在德軍勢如破竹,冬季到來前,莫斯科就會降服。如果現在日本不出兵蘇聯,等德軍完全降服蘇聯後,那麽日本就處於外交被動。如果馬上把軍隊派到西伯利亞,不但可加速蘇聯崩潰,而且還可降低美國參戰的風險。

回過頭看松岡的觀點,很難說是腦子發熱的狂想。後來,斯大林也承認:日本沒“及時”從背後捅蘇聯一刀,是其最後逆轉對德局勢的重要原因。

若日本真如松岡所言,在當時出兵西伯利亞了,顯然就可以拖住遠東地區的大量蘇軍,使其不能如願地調往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這樣的話德軍的攻勢就會更從容,戰局也就存在著更多的變數。

現在,首相近衛也反對松岡。

在近衛看來,松岡是個攪局者。正因為松岡與蘇聯簽訂中立條約後發表了一系列敵視美國的言論,使美國人惱怒,表示要制裁日本。

為此,近衛內閣在1941年7月的總辭職,目的就是想用這個方式把松岡換掉。

兩天後,天皇又授命近衛組閣,於是第三次近衛內閣成立。新換的外務大臣姓豐田,以前是個海軍大將。

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繼續留任。

現在的事實是蘇德開戰了,日本人在想自己能幹點什麽。

東京琢磨了良久,目光最後落在印度支那的南部(北部已被日軍控制)。

柏林和莫斯科開打第三天,東京做出了“進入”印度支那南部的決策,在隨後的7月28日達成目的(在海軍中央即軍令部,一名叫石川信吾的海軍參謀直接推動了此事)。

日本的這個舉措徹底激怒了美國。

華盛頓發現太平洋越來越不安全了,他們在東部亞洲的利益越來越難保障,加上出於一定色彩上的道義考慮,於是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凍結日本在美全部財產,並在8月1日開始對東京實行石油禁運。

石油禁運對日本來說是致命的。

在人類工業進入石油時代後,沒有石油也就沒辦法支撐戰爭。

英國和東南亞最大的產油國——荷蘭控制的印度尼西亞隨後也對日本采取了同樣的措施。

現在來看,假如日軍不開進印度支那南部,美國人就不會全面制裁日本。1941年冬,德軍兵臨莫斯科時,日本還真有可能順著松岡洋右的思路,開始對蘇戰爭。那樣世界局勢和二戰進程就又不一樣了。當然,這種“不一樣”指歷史時間段的改變,而非最終結果的別樣。因為無論如何,作為人類公敵的軍國日本和納粹德國,最後的下場都會死得很難看的。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華盛頓做出對日本全面禁運決斷前的三周,東京大本營還真就仔細考慮了一下北攻蘇聯的可行性,在聯席會議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類似松岡的意見):如果蘇德戰局倒向德國,日本就開始對蘇戰爭。

為震懾蘇聯並提前做準備,軍部下令舉行25個師團參加的規模浩大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同時,做出一旦與蘇聯開戰,從華中和華北調出包括第6師團在內的五個師團充實關東軍的決定。隨後,又計劃把第3、13、27師團調往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