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戰長沙(1941年9月~1941年10月) 阿南之野望(第3/10頁)

日軍調動頻繁,如果說第9戰區一點覺察也沒有,並非事實。事實是,薛嶽有覺察,但情報不詳盡,導致低估了戰情的嚴重性。

實際上,早在8月13日,蔣介石就給薛嶽發去一電:“據報,嶽陽方面近增敵四千余,炮二十余門,木船約五百只,艦艇等約百余艘,情報是否屬實?該方面敵最近動態如何,希從速查報為要。”

接電後,薛嶽查了一下,回報蔣介石,說所言敵情確實屬實,不過進而做出如下判斷,“查該敵前似擾亂秋收企圖,因我防備嚴密,嶽陽方面敵至今尚未敢輕動。”又在第二封電報中道:“目的在擾亂及奪糧,並無真正攻擊企圖。”

薛嶽堅信自己的判斷。

現在,薛嶽之下,有三個副總司令,仍是羅卓英、楊森、王陵基,戰區參謀長照樣是吳逸志,只是趙子立此時已做了參謀處長。

戰區轄羅卓英第19集團軍(實為軍委會直轄的王耀武第74軍及集團軍司令部直轄的兩個師)、楊森第27集團軍(歐震第4軍、楊漢域第20軍)、王陵基第30集團軍(韓全樸第72軍、夏首勛第78軍、李默庵湘鄂贛邊區挺進軍)、高蔭槐第1集團軍(本來由三支滇軍即第60軍、第58軍、新編第3軍組成,但1940年秋日軍開入印度支那北部,盧漢將第60軍調回雲南駐防,華中前線只留下孫渡第58軍和楊宏光新編第3軍),以及戰區直轄的李玉堂第10軍、蕭之楚第26軍、陳沛第37軍、傅仲芳第99軍和王若卿(保定陸軍軍官學校8期,江蘇鹽城人)的炮兵部隊。

作為戰區參謀長的吳逸志,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跟薛嶽同歲,也是薛的廣東老鄉。吳為人平和,在強勢的司令長官下很難說發揮出了什麽作用。相比之下,後生趙子立年輕氣盛,往往有獨立的戰術意見。

由於戰區情報不靈,各路日軍在湘北集結這件事沒能準確地上報。戰區司令長官部只是知道有日軍向大雲山一帶集結,以至於薛嶽在9月初的例行會議上表示:“湖北方向,倭寇已占宜昌,若非有直取重慶之心,則不會再在這一區域大規模用兵;江西方面,南昌之敵夾在我兩戰區之間,如再向南發展,雖可貫通贛粵,但戰略意義不大,因其右翼仍有湘桂屏蔽,故不會再向贛南進擊,以至於江西境內的有限兵力不得不采取守勢。倚此情勢看,當打之地仍為湖湘。但這一次,日軍的行動焦點即在新墻河以北大雲山遊擊區,或為例行之掃蕩。”

會議中,吳逸志說到幾個月前的中條山會戰。

薛嶽冷笑,說:“那麽多人被俘,那麽多人陣亡,尤其是部隊長,徒死耳!這場仗打得太蠢。”

1941年春,上高大捷時,在山西南部、黃河北岸的中條山地區的第1戰區的部隊在懵懂中被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不但傷亡四萬多人,而且被俘三萬多人,日軍傷亡則不到3000人,戰死僅673人,連日本人都感到意外,認為“收到事變以來罕見的戰果”,蔣介石稱之為“最恥辱一役”。

不過,薛嶽的話說早了。

對薛嶽的判斷,蔣介石一直心有忐忑,並不是說他的軍事謀略比薛嶽高,而是說他能結合國際局勢揣測日軍的動向。現在的情況是,湖南戰場自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已經沉寂了兩年的時間;而在國際上,德蘇正在激戰,美日正在談判,東京在政略上又不能迫使重慶就範。種種跡象表明,日軍有可能再次在中日正面戰場的核心區湖南發動大的攻勢。

現在,日軍各師團已悄悄雲集湘北,一部開始圍攻大雲山。

大雲山位於嶽陽境內,是南嶽衡山余脈,海拔一千多米,是座道教名山。第一次長沙會戰後,這裏成為第9戰區的前哨陣地。

阿南惟幾打大雲山,實際上是一舉兩得之計:在圍殲大雲山的中國軍隊的同時,掩護後面的日軍突襲新墻河。

隨後的戰鬥稍出阿南惟幾的意料。

掃蕩大雲山的是第6師團,第47聯隊被分離出去後,此時轄友成敏第13聯隊、有馬純彥第23聯隊、平岡力第45聯隊。9月5日,三個聯隊的士兵從三面包圍了南北、東西各長約30公裏的大雲山。

接下來兩天,由於整個山區大雨滂沱,直到9月7日師團長神田正種才下令發起進攻。

扼守山頂的是楊森第27集團軍歐震第4軍張德能第59師的一個加強營;扼守西麓的是第4軍柏輝章(貴州講武堂,貴州遵義人)第102師的一個團;扼守東麓的是孫渡第58軍梁得奎新編第11師的一個營。

神田正種拿出以友成敏為聯隊長的第13聯隊,叫他們在大雲山旁邊的沙港河附近進行作戰掩護,另外兩個聯隊圍攻大雲山。

如神田所料,大雲山一交火,楊森立即叫歐震派軍馳援大雲山。歐震第4軍主力此時正在新墻河南岸的正面進行守備。得令後,歐震將張德能第59師主力和柏輝章第102師一部派過去;與此同時,楊森又派孫渡第58軍主力向大雲山馳援。楊森的作戰計劃得到薛嶽的支持,並把陳沛第37軍董煜(黃埔軍校1期,廣東化州人)第60師北調,具體配屬給歐震第4軍,參與大雲山之戰。也就是說,此時無論楊森還是薛嶽,都認為大雲山出現戰況是日軍在新墻河北岸的一次孤立行動。